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刘嘉宵 文/图)初冬时节,寒意渐浓,但山阳县西照川镇东川村的空气中,却洋溢着一种别样的“火热”。这份火热,一半来自田间新翻泥土的芬芳,另一半,则源自村里粉条加工厂蒸腾的热气。在这里,一颗颗寻常的红薯,正经历着一场从“土疙瘩”到“金条条”的奇妙蜕变,也悄然锻造出一条带动全村奔富的“金色链条”。
![]()
“甜蜜事业”的起点:科技赋能,种出好薯
“咱这红薯,可不是随便种种的!”村民曹述海一边麻利地将刚出土的红薯分拣装筐,一边自豪地说。他口中的“不随便”,指的是东川村精心布局的300亩“商薯19号”种植基地。
为了让这份“甜蜜事业”有个好起点,县镇的农技专家成了田埂上的“编外村民”。从选种育苗到病虫害绿色防控,专家们手把手指导,全程跟踪服务。“科学种植,才能保证红薯的品相和口感,这是咱们产业链的第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村党支部书记曹成珪深知,优质的原料是所有后续价值的基石。如今,东川村产出的红薯紫红饱满、淀粉含量高,成了制作粉条的上等原料。
“点薯成金”的魔法:就地加工,价值倍增
在东川村,丰收的红薯几乎无需“远行”。它们被直接送往村头的粉条加工厂,开启了一场“点薯成金”的魔法之旅。
走进加工厂,机器轰鸣,热气腾腾。清洗、粉碎、过滤、沉淀……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最引人注目的是传统的漏粉环节,师傅们将和好的红薯淀粉糊通过特制工具,一条条落入滚烫的开水锅中,瞬间成型,再经冷水冷却、挂杆晾晒,最终变成晶莹剔透、筋道爽滑的手工红薯粉条。
“以前卖鲜薯,一斤一块多;现在做成粉条,一斤能卖到十几块,价值翻了十几倍!”曹成珪算了一笔账,脸上笑开了花。这个小小的加工厂,不仅让红薯身价倍增,更重要的是,它将产业的增值效益牢牢留在了村里,真正实现了“产地加工,就地增值”。
![]()
“链条”上的幸福:家门口就业,日子有奔头
这条由红薯锻造的“金链条”,不仅串起了产业,更串起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粉条加工厂的建立,为东川村及周边村庄提供了近200个就业岗位。许多像曹述海一样的村民,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愿望。“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天都能见到老婆孩子,一个月还能挣三四千,这日子才叫有奔头!”曹述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产业振兴带给村民最实在的获得感。
“薯”光里的未来:品牌引领,拥抱市场
一颗小红薯,在东川村“长”成了一条红火的大产业。面对未来,东川村人有着更清晰的规划。“我们现在正在积极注册商标,打造‘东川手工红薯粉条’自己的品牌。”曹成珪信心十足,“同时,我们也要跟上时代,通过电商直播这些新渠道,让咱们的粉条走出大山,卖到全国去!”
西照川镇负责人唐启华对东川村的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描绘了更广阔的蓝图:“我们将以东川村为示范,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升级加工工艺,完善产业链条,让红薯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为百姓生活注入更明媚的‘薯’光!”
从田间到车间,从产品到产业,东川村用一颗小小的红薯,书写了一曲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这条闪闪发光的“金链条”,正牵引着东川村走向更加甜蜜、更加红火的新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