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开春时,苏军计划在勒热夫地区围歼德军第九集团军,朱可夫亲自指挥七十万部队发起进攻,德军指挥官莫德尔选择后撤防御,待苏军深入后以坦克部队反击,导致苏军伤亡超过三十万人却未达成目标,这种依靠兵力消耗的战术显得不够明智。
![]()
到了夏天,苏军再次发动进攻,这次改变了战术方式,不再采取迂回包抄的做法,而是选择从正面直接发起强攻,他们调动了四十万兵力朝着西北方向猛扑过去,想要从这里撕开一个突破口,莫德尔对此早有防备,他将精锐的帝国师和德意志师预先部署在后方隐蔽起来,等到苏军推进到河边的时候,他立即指挥部队实施反包围行动,苏军持续攻击了两个月时间,结果连河流都没能渡过,反而损失了十五万士兵,我觉得这时候苏军的指挥官们可能已经有点不知所措了,他们只知道不断投入兵力,却不懂得灵活调整战术。
![]()
年底那次最狠的行动叫火星行动,苏军这次可是下了血本,投入了一百九十万士兵、三千多辆坦克还有两万门火炮,全部集中在一起用,结果偏偏遇上了大雪,道路根本没法走,新来的士兵也没有训练好,补给也跟不上来,德军那边把工事修得特别牢固,就像铁桶一样,他们的坦克随时可以调动起来反击,苏军就一波接一波地往前冲,但全都被打退了回来,最后伤亡了八十万人,两千辆坦克也报废了,朱可夫只能认输,把部队撤了回去,这场仗其实不是在比战术怎么样,纯粹就是在看谁更能承受人员的损失。
![]()
1943年初,苏军攻占大卢基,切断了勒热夫的铁路线,莫德尔见形势不利,便向希特勒申请撤退,希特勒最终同意,德军随即展开"水牛行动",一边后撤一边炸毁桥梁、埋设地雷,还烧光了能烧的一切,但部队保持整齐撤离,没有溃散,虽然失去了占领区,可主力部队得以保全,这一做法相当明智,至少避免了军队被彻底击溃。
朱可夫这个人,三次都亲自到场指挥,打法从围住敌人打援军变成直接强攻,最后干脆拼上所有力量,他似乎认为只要士兵足够多、大炮足够多、进攻次数足够多,就能取得胜利,其实打仗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苏联军队那时候对人员伤亡根本不在意,损失了几十万士兵也不会影响下一次进攻行动,我觉得这种作战方式会让普通士兵心里感到压抑委屈,只是没有人敢说出来。
![]()
莫德尔却不一样,他守得住阵地,靠的是用脑子打仗,弹性防御、预备队轮换、心理施压这几招连在一起用,二十万兵力顶住了四百多万人次的进攻,他不是硬拼,而是会计算得失,德军老兵后来回忆说,一个晚上要挡住十次冲锋,打到人都麻木了,这不是体力上的较量,是精神上的折磨,他们保住了阵地,但人几乎被打光了。
苏军这边有一百一十万伤亡,官方基本不提这事,人们都知道斯大林格勒,却没人记得勒热夫,有士兵写诗说“我阵亡在勒热夫附近”,这话让人听着心酸,直到2020年俄罗斯才建起一座纪念碑,已经晚了七十八年,这地方就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坟场。
![]()
德军的情况也很糟糕,第九集团军打完这场仗后,精锐部队都拼光了,装甲部队再也没能恢复到满员状态,他们虽然守住了阵地,却让整个军团元气大伤,莫德尔后来还能继续作战,但他手下的士兵已经不是原来那批人了。
后勤方面的情况很有意思,苏军在冬天没法把食物和弹药送上去,因为道路太差,组织能力也不行,德军那边靠着几条铁路维持补给,撤退的时候还实行焦土政策,宁愿毁掉物资也不留给敌人,两边都不是靠工业优势取胜的,就看谁能熬得更久。
这场战斗没有真正的赢家,苏军付出巨大牺牲,只是为了拖住德军,给斯大林格勒那边腾出空间,德军虽然守住了阵地,但损失太大,后面再也打不动了,两边都在用最直接的办法——拿人命换时间,我总觉得,这种仗就算打赢了也不光彩,输了更惨,它的意义大概就是提醒后来的人,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