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夜起床上厕所,看似睡不好,其实可能是身体在“自救”。
很多人觉得,晚上能一觉睡到天亮才叫健康,半夜起夜则是身体出问题。
可不少研究却发现,适度的“起夜”,反而可能是身体在发出保护信号。
![]()
半夜起夜,不一定是坏事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常常半夜要起来一两次上厕所,总觉得这是身体衰老的表现。
但夜间排尿有时候是在帮身体排出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是肾脏在夜里“上班”。
白天人活动多,饮水多,晚上本来应该是休息时间,可有些人身体还是“舍不得休息”。
特别是心脏功能、肾功能比较敏感的人,身体会自动调整,把白天没排干净的水分,留到晚上慢慢排出去。这种情况下的起夜,并不算毛病。
![]()
老人起夜多,背后有原因
年纪越大,起夜次数一般也越多,并不是因为喝水太多,而是身体的一些变化导致的。膀胱容量变小了,就是尿一点就觉得“满了”,忍不住要去。
还有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夜间分泌的一种叫“抗利尿激素”的物质变少了。年轻时,它会让身体减少尿液的产生,帮助我们整夜安睡。
但年纪大了后,这种激素分泌不够,尿液照常生产,自然就得“夜里上岗”。
有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人中,有六成人会在夜里至少起一次夜。
这并不罕见,也不一定是病。
![]()
真正该担心的,是这些起夜方式
并不是所有的“起夜”都无害。
有些情况,其实是在提醒身体出了问题。
起夜频繁到每晚三次以上,甚至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得起来一次,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这时候就要留心了。
尤其是喝水不多,却还是尿频,可能是糖尿病、前列腺增生,或者膀胱过度活动症在作怪。
还有一种情况是,起夜时伴有其他症状。
比如尿痛、尿急、尿不尽,或者小便发红发浑浊,这可能是尿路感染、结石,甚至是膀胱肿瘤的信号。
再夜里总是爬起来口渴、喝水、排尿,这种“喝尿循环”,有时候是血糖控制不好造成的。
![]()
睡得太死,也未必是好事
有些人骄傲地说,自己头一挨枕头就睡到天亮,中间连动都不动一次,觉得这是“睡神”。但整晚纹丝不动的深睡眠,并不总是健康的标志。
正常人的睡眠是有周期的,大约每90分钟左右,就会有一次浅睡眠和醒觉。人在夜里翻身、换姿势、甚至短暂醒来,其实是身体的自然调节。
如果一整晚都没有任何翻身、醒觉,可能是身体的感知功能在减弱,或是脑部的一些调节出了问题。年纪越大,这种“睡死”状态反而要多留意。
![]()
起夜次数多少才算正常?
健康成人如果每天水分摄取正常,白天活动正常,晚上起夜1~2次,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接受的。
特别是老年人,只要没有其他不适,也不影响白天精神,就不必太紧张。
下面这张表格可以帮忙判断自己是不是“正常起夜”:
年龄段
正常起夜次数(每晚)
是否需担心
18-50岁
0-1次
超过2次建议关注饮水和作息
50-70岁
1-2次
超过3次建议检查前列腺或血糖
70岁以上
1-3次
超过3次且伴随乏力需就医
有时候起夜,是身体“排毒”的机会
晚上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重要时间段。
肝脏在夜里1点到3点最活跃,肾脏和膀胱在3点到5点也在“值夜班”。如果身体里水分太多,或者血压在夜里升高,它们就得加班把多余的“废物”处理掉。
这时候起夜,其实是身体在努力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如果能顺利排出代谢产物,反而有利身体轻松入眠。
如果起夜后久久无法入睡,或者总是伴随烦躁、头晕、心慌,就要注意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焦虑失眠等问题了。
![]()
起夜时的“小动作”其实藏着不少学问
很多人起夜时猛地爬起来,结果头晕眼花,甚至摔倒。
尤其是老年人,半夜血压低,加上起身太快,很容易发生意外。建议起夜时,先在床边坐一会,活动一下脚腕,再慢慢站起来。
还有些人为了不频繁起夜,晚上就不敢喝水,结果导致血液太黏、口干舌燥,反而更容易生病。晚上适量喝水,但在睡前1小时停止大量饮水,是更稳妥的做法。
对于已经有夜尿多问题的人,晚饭别吃得太咸,少吃咸菜、腊肠、豆瓣酱之类的重口味食物,也别喝太多汤水,这些都会加重夜间尿量。
![]()
有些药物也会“催你起夜”
不少人不知道,平时服用的一些药物其实会增加夜间排尿,比如治疗高血压的利尿剂。
如果这种药物安排在晚上服用,就可能让你半夜频繁跑厕所。
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咨询医生,看能不能调整用药时间,比如把利尿药安排在上午服用,让药效在白天发挥,晚上就能安稳些。
![]()
身体健康,起夜也会悄悄改变
起夜次数突然变多,往往不是偶然。比如患上糖尿病后,身体为了排出多余血糖,会通过大量尿液排出,于是人就老想上厕所。
还有些人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里呼吸不顺,憋醒了,就顺便去一趟厕所。这种人白天容易嗜睡,晚上鼾声如雷,还可能伴有心脏负担加重。
如果起夜还伴随尿量减少、腰酸背痛、浮肿等表现,就可能是肾脏出了问题。特别是尿量少但频繁、小便颜色发深或起泡泡,这些都是肾功能下降的信号。
![]()
想睡得安稳,日常细节也不能忽视
白天多晒太阳,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调节昼夜节律。晚上睡前一小时,关掉手机、电视,让眼睛和大脑都安静下来。
睡前尽量少吃东西,特别是辛辣的干锅、炸鸡、火锅底料这类容易刺激胃肠的食物,会让身体“忙碌”到半夜,影响睡眠质量。
如果每天都在熬夜、吃宵夜、喝酒、躺在床上刷手机,身体也会“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工作,到头来,起夜只是“冰山一角”。
![]()
不是起夜的问题,而是身体在说话
真正决定健康的,不是“起夜”本身,而是身体背后隐藏着的信号。能不能听懂这些信号,才是关键。
如果夜里偶尔起夜,白天精神好、没有其他不适,那就不需要紧张。但如果起夜次数多,或者伴随其他异常,就要认真检查,别把大问题拖成慢性病。
![]()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文武,张克勤.夜间排尿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1):45-49. [2]李敏,赵春阳.夜尿症的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4):312-317. [3]朱红兵,杨超.不同利尿剂对夜间排尿影响的比较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24,32(3):198-2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