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8日,郑丽文的一个动作令两岸震惊,她顶着压力亲自前往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祭拜中共烈士。
75年前的一天,中共地下党多名成员在台北马场町牺牲,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民党从未踏入过马场町。
就连马英九都未突破,可郑丽文上台仅8天就干了其他国民党主席不敢做的事,那么,郑丽文她为什么敢这样做?她又想传递什么样的信号呢?
![]()
郑丽文献花
历史现场,政治破局?
马场町,这个在台北地图上并不起眼的地名,却是白色恐怖历史最沉重的坐标之一。
1950年,吴石将军在这里被秘密处决,历史的尘埃覆盖了他的身份,一位国民党中将参谋,却是中共潜伏在国府高层的最关键情报人员之一。
多年过去,在台湾,吴石的名字仍然敏感,但郑丽文,选择站出来。
![]()
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
她出席的是由“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主办的“秋祭追思大会”,活动主题直指“铭记历史、两岸同心”。
这样一个由政治受难者家属主导的场合,国民党党魁站上台前,本身就是态度的表露。
郑丽文没有绕弯子,在讲话中直接提到“白色恐怖是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更强调“两岸应该走向和解,未来的台湾不该再有人为政治信仰付出生命代价”。
这番话意味深长,郑丽文不是为吴石“平反”,但她用行动表达了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也将吴石的牺牲纳入“共同的两岸记忆”中。
![]()
郑丽文
这种表态,既是对国民党自身历史包袱的回应,也是在试图重新定义“蓝营”的历史坐标。
更关键的是时间点,11月1日郑丽文刚刚宣誓就职,11月8日就走上马场町,这不是随意安排的行程,而是一种刻意的政治节奏安排。
她用最短的时间,做出了一个前任8年都没有做的决定,这不是简单的勇气问题,而是她有明确的战略判断:国民党要走出困局,必须正视历史,必须主动设定议题,而不是被动防守。
郑丽文的举动,也一举打破了国民党长期以来对“白色恐怖”议题的回避态度,过去,党内对这块历史总是避而不谈,生怕牵扯出太多责任。
但郑丽文用一次简单却有力的祭拜,让这个尘封话题重新浮上水面,她不是在翻案,她是在重建政治记忆。
![]()
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
在台湾社会眼中,吴石的故事,复杂、敏感,甚至充满争议,他是中共潜伏在国民党高层的“间谍”,而在大陆他被视为隐蔽战线的英雄是“革命烈士”,这两种叙事,几十年来泾渭分明。
但近年来,这种分界线正在慢慢模糊,特别是在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之后,吴石的形象在两岸重新被讨论、被审视。
他不再只是一个“情报员”或“烈士”,而是成为那个动荡时代中牺牲者的象征,他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正是这种复杂性,让他成为两岸对话的一种可能起点。
郑丽文选择祭拜吴石,显然不是偶然,她抓住了吴石这个历史人物所象征的“交集点”。
他既属于国民党,也属于中共,既是情报战的执行者,也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这种多重身份恰恰是她试图打破历史叙事对立的突破口。
![]()
郑丽文献花现场
而郑丽文或许在尝试将“历史清算”这个通常只存在于绿营话语体系中的概念,纳入蓝营的战略框架。
但她的方式不是控诉,而是纪念,不是斗争,而是和解,这种处理方式,既抚平党内保守派的抵触,也打开与大陆对话的大门。
大陆媒体对这次祭拜事件进行了迅速报道,称其为“展现两岸一家亲的诚意”,而现场参与者高喊“我们都是中国人”,也说明台湾社会内部仍有声音期待两岸和平,这种情绪,在当前岛内政治格局中,正变得越来越珍贵。
![]()
我们都是中国人
郑丽文在重塑蓝营节奏
郑丽文这次行动,远不止一次纪念活动那么简单,它是一场高强度的政治动作,是她上任之后的第一次“主动出击”。
她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她不打算按部就班,不打算只做“过渡型主席”,她要立刻推动改变。
与马英九时代的温和、保守形成鲜明对比,郑丽文更像是“行动派”,马英九8年执政,始终没有正面接触白色恐怖这一历史雷区,即便倡导两岸和平,也始终回避“历史伤痕”的处理。
![]()
而郑丽文一上台就直面这一议题,显示她并不打算用谈判桌上的语言解决问题,她更希望通过场景和行动制造共识。
民进党当然不会放过这个话题,党内发言人戴玮姗立即批评她“敌我不分”、“配合统战”,但这种批评反而坐实了郑丽文的立场,她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要打开党内长期闭塞的历史窗口。
这场祭拜,也具有对内整合的意味,她要告诉国民党的深蓝支持者,国民党没有忘记“一个中国”的根,没有抛弃历史责任。
![]()
革命烈士
更要告诉年轻世代,蓝营也能谈历史、谈人权、谈和解,换句话说,她试图让国民党摆脱“过去的自己”。
这也解释了她为何在就任一周内就完成这场祭拜,在岛内各党抢占议题主导权的竞速游戏中,谁先出招,谁就拥有解释权,郑丽文用“历史议题”打头阵,不仅是策略选择,更是风格展现。
当然 ,郑丽文的政治生涯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符号,从绿营出身、转战蓝营,她对两岸议题的敏感度远高于其他国民党领袖。
她深知岛内政治的禁忌,也知道大陆的期待,在这个夹缝中,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拿捏。
她提出的“两岸和解”不是空话,而是通过具体行动来推动的策略,这次祭拜吴石,就是一个以“伤痕史促和解”的实际操作。
![]()
她没有用空洞口号,而是用真实场景唤起共鸣,这种做法,不但能在岛内争夺历史解释权,也能在对岸赢得信任。
她也在挑战民进党对历史话语权的垄断,长期以来,“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这些话题几乎被绿营独占。
而今,国民党党魁亲自参与这样的纪念活动,是在打破这种一言堂,她不是要否定民进党讲的历史,而是要告诉社会,蓝营也有能力、也有诚意来面对这段历史。
从政策延续性来看,她的做法也与她就任时提出的“三大原则”——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不让台湾成为麻烦制造者——形成逻辑闭环。
她不是在试探,而是在确认,国民党在她的领导下,将走出一条更清晰、也更大胆的两岸路线。
![]()
祖国统一
当然,这条路线并不轻松,绿营的反弹、舆论的撕裂、党内的保守力量,都会是她要面对的挑战,但她已经迈出第一步,用一个政治动作撬动了一个历史议题,也许只是开始。
郑丽文选择在马场町完成她就任后的首次政治行动,不只是一次象征性的鞠躬,更是一次对历史的重新定义,对路线的重新规划。
她不是在缅怀过去,而是在试图用行动打开未来,在两岸关系紧绷、岛内政治撕裂的背景下,她给国民党,也给台湾社会,提供了一种“处理历史”的新模式,这份政治勇气与执行力,或许正是当前岛内最稀缺的资源。
信息来源:泉州晚报——郑丽文祭拜现场,民众高喊“我们都是中国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