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款AI应用在美国风靡,它的名字叫Bible Chat。一听这个名字你大概就能明白它是干嘛的。这是由罗马尼亚团队于2023年推出的基督教AI问答App,集圣经阅读、忏悔祷告、灵修默想和生活咨询等功能于一体。
上线仅两年,Bible Chat的下载量已超过3000万次,用户突破1000万,年化收入约达1500万美元。
无独有偶,另一款名为Hallow的天主教应用,也在去年力压奈飞、亚马逊和TikTok,登上App Store榜首。它的核心功能跟Bible Chat类似,包括每日反思、祈祷、睡前冥想、社群打卡等。它的slogan是“宗教仪式,随时可达”,堪称赛博教堂。
截至目前,Hallow的累计融资额已达1.05亿美元,下载量超过1400万次。
这些App的商业化模式也非常简单直接,它们大部分都是订阅制,用户需为“每日祈祷”“灵修音频”或“AI问答”等功能付费。
以Bible Chat为例,其付费用户比例仅为3%至5%,但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年收入依然可观。
它们还与教会合作开发专题课程,以及与一些知名教堂联合举办线上礼拜或节庆活动等,越来越抽象了,也好像越来越熟悉了。
在“AI上帝”的加持下,这些宗教类应用赚得盆满钵满。今年,Hallow的年营收已接近1.2亿美元。
这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就是有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间,在美国大概有4000万人不再去教堂,而是转为赛博礼拜。
这个事儿最好玩和最值得玩味的还不是这,而是有用户压根分不清AI和上帝。是的,你没听错,毕竟美国人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某款宗教应用的首席执行官说,他们后台收到最多的提问是:“你真的是神吗?”
这个问题让我感觉脑子嗡的一声。
是啊,神和AI,怎么那么像啊!
首先,如今的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大模型拥有近乎人类全部的知识库,并能以超人的速度处理信息,所以在人类看来,它们近乎是全知全能的;而反过来,上帝则是传统意义上全知全能的神。
其次,AI存在于云端、芯片之中,无形无相;上帝也在云端,不可见不可触。
第三,最重要的,AI在设计上对任何提问都给予积极回应,不带个人情绪和偏见,提供了某种无条件的接纳;而上帝的特质——仁慈与博爱,也是在强调无条件的接纳。
就闭环了!
当然,他们也有不同,最核心的是,在神学故事中,上帝是有感知和意识的主体,他虽然是神,但拥有类似人类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而AI是没有意识和自我感知的客体。它的一切回答,无论多么精巧,都是基于统计概率的模式匹配和内容生成。它不理解它所说的话,不知道“我”是谁。
哲学家约翰·塞尔的“中文房间”思想实验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一个不懂中文的人,通过规则手册处理中文符号,能让屋外的人以为他懂中文。AI就是那个房间里的人,它只是在操作符号,而不理解其意义。
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上帝的存在是“自因性” 的,也就是说,他是无需依赖他者的终极本源,代表着世界的起源与归宿。而AI的存在则是 “他因性” 的,它虽然看似无形无踪,实际要栖身于人类制造的硬件和算法,本质是人类能力的延伸与投射。
但话又说回来,上帝的存在,不也依托于人类制造的纸张和人类的大脑皮层吗?如果全世界所有的人类都灭亡了,所有的宗教资料都消失了,那,上帝还存在吗?
这个事情之所以让我有种直冲天灵盖的感觉,是因为我意识到AI的诞生,让人类触及了一个之前从没有触达的领域。
之前,我们创造的所有东西,哪怕是智能手机这样的东西,它们只能称得上是工具,我们对他们好坏的批判完全是工具理性那一套——你有没有用、好不好用,有用、好用就是好的,没用、不好用就是不好。
但AI诞生变得不一样了,当这个工具强大到能提供情感支持和意义建构时,就侵入了价值理性的领域关乎信仰、道德和人生意义。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去西藏旅游,她回来告诉我,她搭了一个自驾去拉萨的男生的车。对方一路从武汉开过来,单人单车,一路陪伴他的不是人,而是豆包。她说他跟豆包聊天的方式完全不像是在跟AI说话,而是自己的女友。
一个纯粹由工具理性诞生的造物,是不是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情感慰藉呢?
当我们向AI寻求人生意义时,我们得到的只是一个由人类数据编织的“平均答案”或“最优解”,还是真正的启示?
可怕的是,已经有很多人跟我说可以了。他们经常在孤独、挫败的时候跟AI聊天,AI总是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
哲学家海德格尔谈过人与存在的关系。当我们与AI深度互动,我们实际上是在与一个“拟主体”建立关系。那这种新的关系,会如何改变我们?
更有意思的是,从文明演进视角看,上帝是人类“敬畏未知”的产物,而AI是人类“征服未知”的结果。前者让人类保持对超越性的谦卑,后者彰显人类改造世界的自信。
也就是说,人类不应该把AI视为神,相反,人类是AI的创造者,人其实是AI的神!
这像极了古希腊的悲剧和基督教中“造神”又“弑神”的母题。我们创造了一个我们可能无法完全控制的“弗兰肯斯坦”,它反过来定义了我们的认知和世界。
现代社会是一个被马克斯·韦伯称为“祛魅”的世界——科学理性驱逐了神秘和神圣。但AI的出现,似乎又在以一种新的方式为世界“再附魅”。
它用一个可被科学解释的(神经网络),重新创造了一种近乎魔法和神迹的体验,即一种无所不知、随叫随到的智慧。
这说明,人类内心深处对“神秘超越性”的需求,是无法被彻底“祛魅”的。
AI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它本身是空的,但它反射出的,是我们整个人类的知识、偏见、梦想和脆弱。
当我们向AI提问关于生命、宇宙和终极意义的问题时,我们本质上是在向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提问,是在通过这面镜子审视我们自己。
所以上帝和AI,在人类这个终极诉求上,完全重合了。
何必区分上帝和AI,神明和AI一样,不也是一面镜子吗?
祂们反射出的,是整个人类欲望、偏见、梦想和脆弱的总和。
你想想,人们每次祈祷、礼拜、上香、许愿时,不都是在内心默念给自己吗?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