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敢相信在2025年的上半年,德国就有11900家企业相继宣告破产,而这样触目惊心的数据,已然是近十年以来的新高。
随之而来的是14.1万个工作岗位摇摇欲坠,334亿欧元的经济损失让本就承压的德国经济雪上加霜。
![]()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德国总理默茨在德国高科技议程启动仪式上高声疾呼“我们欧洲,决不能让美国和中国独自决定技术未来”。
口号背后,德国工业正深陷多重危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愈发明显。
![]()
民生行业遭重创,百年工业标杆倒下
这场破产潮并非只冲击单一行业,而是从服务业到制造业的全面席卷。
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服务行业,数据显示,德国服务业倒闭了将近7000家,占据破产企业总量的六成,这其中就包括像零售和餐饮这样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不少街边经营多年的餐馆,因为客流量减少、成本上涨,无奈贴出停业通知;连锁零售店也接连关闭分店,曾经热闹的商业街变得冷清不少。
![]()
制造业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受能源成本飙升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德国制造业破产数量同比增长 17.5%,940 家企业没能扛过危机。
要说其中最让人觉得唏嘘,也是最意外的,莫过于有着两百年历史的克虏伯钢铁厂。
这家曾是大清洋务运动学习标杆的工业巨头,在绿色转型压力和高能源成本的双重挤压下,2025 年5月宣布解体拆分,10月9日高炉彻底熄灭,1万多个工作岗位也随之消失。
![]()
关核炸电厂,电价成企业 “致命负担”
德国工业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 “自找的”,能源政策的失误就是关键一环。
这件事情还要归咎于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当时的德国绿党抓住机会开始在国内鼓吹“核电不安全,煤电不环保”的理论,没曾想却推动了德国顺势开启了一场称得上是“自废武功”的能源革命。
![]()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德国永久性关停以及摧毁17座核电站,并且还有60%的煤电站因此被关停。
更让人费解的是,有些早已完成 “去核化” 的冷却塔,本可以改造成天然气电厂或应急备用电源,却被政府彻底摧毁,只为彰显所谓的 “环保纯洁性”。
2025 年3 月,德国甚至炸毁了耗资30亿欧元、运转还不到十年的墨尔堡煤电厂,这座被誉为全球 “最先进、最清洁的煤电厂之一”,还没收回成本就因“不环保”被拆除。
![]()
可这边拆着清洁电厂,那边为了填补能源缺口,德国又不得不重启技术落后的火电厂,结果碳排放反而增加,环保目标成了空谈。
自此以后,能源价格宛如坐火箭一般噌噌上涨,要知道,在2011年以前,德国工业用电每千瓦时用人民币折算仅有8毛钱,然而到了现在,却已经涨价到1.9元,翻了一倍还多。
![]()
工业用电如此,居民用电就更不用说了,据权威机构统计,德国居民用电的费用已经达到了中国的六倍,可想而知普通家庭日常生活该有多么节衣缩食。
遥想当初,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电力进出口国,不光电力上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还能够出口到法国、荷兰等国家,可到了如今,却要从法国进口核电,从挪威进口水电,还要从荷兰进口风电。
这不是妥妥的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吗?
![]()
要么被中企 “续命”,要么在本土 “烧光”
面对这样的困境,德国企业只能在两条路上选一条:要么被中国企业收购活下去,要么在本土被高能源成本和不合理政策“烧”成灰。
在过去五年时间里,德国资本净流算得上是创下新的历史记录,足足有之前的三倍,也是在这段时间里,不少中国资本的涌入,成了很多德国企业的救命稻草。
![]()
美的收购了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潍柴拿下了工业车辆领头羊凯傲,立讯精密收购了百年线束巨头莱尼,三一重工和中信联手收购了世界最大混凝土泵制造商普茨迈斯特,京东更是直接拿下德国最大电子零售集团 C-conomy。
曾经高傲的德国企业,如今对中国收购方格外殷勤,因为中国资本效率高、给钱快,还会保留品牌,这成了它们绝境中的唯一希望。
2025 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德国工业产值直接收缩4.3%,汽车产业暴跌18.5%。
![]()
之前德国喊得震天响的“工业4.0” 和“去中国化”,如今变成了齐刷刷的“在中国为中国”,不是德国企业愿意低头,而是现实让它们不得不低头。
留在本土,高能源成本和繁琐政策会把企业拖垮;被中国企业收购,至少还能继续运营下去。
![]()
执行拉胯,差距越拉越大
为了扭转颓势,默茨政府推出了 “德国高科技议程”,10 月 29 日在柏林宣布正式启动,还专门设立数字化与国家现代化部,想把创新政策制度化。
默茨自己也承认,德国虽然有竞争力强的工业和中小企业,在不少研究领域表现不错,但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领域,“世界上其他国家已比我们做得更好”。
![]()
可口号喊得响,执行却跟不上。
欧洲理事会曾经接到默茨等20个欧盟成员国联署的信,信的内容也很简单,那就是要求基于“德拉吉报告”按“审查、减少、限制”这三大原则重新塑造欧洲监管实践。
然而,德意志银行2025 年9月的研究报告显示,“德拉吉报告”仅11.2% 的建议得到全面落实,就算包含部分推进的内容,实施进度也不到三分之一。
![]()
欧盟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2024年9月就发布 “德拉吉报告”,冯德莱恩还宣称欧洲要成 AI 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可到了2025年10月推出“应用 AI 战略”时,芯片巨头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直言,欧盟在 AI 投资上远远落后于中美。
从实力对比来看,德国和中美之间的差距早已难以逾越。
![]()
2024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东亚和美国的 GDP 分别为 19 万亿美元和接近 30 万亿美元,合计占全球 GDP 的43%,而德国仅为 4.3 万亿美元,只是东亚的四分之一、美国的六分之一;
军费方面,中美2024年合计支出超过1.3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额的58%,德国仅570亿美元,还不够美国军费的零头。
产业上,东亚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美国在高端制造、金融科技等领域优势明显,而德国过度依赖传统汽车和化工产业,新兴产业布局滞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早已从“引领者”变成了“追随者”。
![]()
结语
默茨想靠高科技议程扭转局面,可面对执行不力、差距过大的现实,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德国工业的困局,不是一句“不让中美决定技术未来”就能解决的,接下来要是找不到破局的关键,恐怕只会在困境里越陷越深。
参考资料: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