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几年对华态度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白宫这边天天喊着战略竞争,关税加了一轮又一轮,高科技领域更是卡得死死的。
可另一边,美国不少州的官员却频繁往中国跑,签单子拉合作忙得不亦乐乎,这种联邦和地方对着干的场面,在大国对华关系里真是少见。
![]()
本来想单纯把这事儿归为美国政治作秀,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背后全是真金白银的利益纠葛,还有地方官员要保住的选票。
作为常年关注中美经贸的写手,我觉得这种分裂格局,比单纯的对抗更能影响两国关系的走向。
地方为啥敢“硬刚”联邦?饭碗比政治站队重要
![]()
联邦政府张口闭口都是国家安全,可这些口号落到地方,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麻烦。
地方官员是选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选民要的是工作,是收入,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
华盛顿州的情况最有代表性,这里的农产品和航空零部件大多靠出口到中国。
![]()
之前我查过该州的贸易数据,少了中国市场,当地不少果农的苹果都只能烂在仓库里。
还有加州,经济体量能排进全球前五,当地的葡萄酒在国内市场一直很受欢迎。
联邦关税一落地,这些葡萄酒的出口成本立马涨了不少,很多酒庄都开始裁员,换谁当地方官都得急。
![]()
联邦的战略看着宏大,却解不了地方的燃眉之急,我觉得这根本不是地方叛逆,而是经济理性在起作用。
毕竟选民不会因为联邦的战略鼓掌,却会因为失业、收入下降把投出去的票收回来。
地方政府护着本地的经济命脉,其实就是在护着自己的政治前途,这一点真没啥可意外的。
![]()
地方的“自救脚本”:从访华签单到法庭维权
面对联邦政策带来的寒流,美国地方政府早就琢磨出了一套应对办法,这些操作不是零散的抱怨,而是一套有章法的行动,看着还真挺成熟。
最常见的就是地方官员亲自带队访华,加州州长纽森带着商业代表团来的时候,不光是签合作协议,还特意跟中国企业强调,加州的合作态度不会跟着联邦变。
![]()
华盛顿州商务厅厅长阮卓也多次率团过来,专门推广本地的农产品和科技产品,这种做法就是公开划清界限,让中国合作伙伴放心。
有些州的手段更硬核,加州就因为关税问题,直接把联邦政府告上了法庭。
美国是分权制,各州有自己的法律权限,加州就是借着这个制度,在法律框架里护着自己的利益。
![]()
我查过类似案例,这种地方起诉联邦的情况虽不常见,但每次出现都是围绕着经济利益。
商业层面的变通也不少,本来想直接出口的商品被卡了,地方企业就绕道第三方市场,先运到周边国家再转销中国。
高科技领域也一样,企业借着学术交流的名义,维持着必要的技术沟通,如此看来,这些地方为了保住生意,真是把灵活性用到了极致。
这种联邦和地方的拉扯,对中美关系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地方合作确实起到了缓冲作用。
![]()
联邦层面闹得再僵,农业、新能源这些领域的合作还能靠着地方维持,避免了两国彻底脱钩。
中国这边也很精明,主动跟各州签合作备忘录,借着这种二元格局拓展合作空间。
但风险也不小,今天州长许诺的合作,明天说不定就被联邦的新禁令推翻,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跨国企业不敢大胆投资。
![]()
更何况,联邦政府迟早会对地方的这些操作不满,说不定以后会收紧管制,地方的操作空间会越来越小。
美国地方政府已经不是中美关系里的被动棋子了,它们的经济账本,和两国的顶层设计一样,都在影响着大国关系的温度。
对中国来说,精准对接这些地方的需求,深化基于利益的合作,或许才是稳住中美关系的关键。
![]()
毕竟这些靠真金白银搭建起来的纽带,远比政治口号坚韧得多,也难切断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