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俗话说,三十而立。
90后已经34岁,00后也24岁了。许多结婚早的年轻人,如今都已经为人父母。但现实是,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只生一个”甚至“不生”。
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催婚”“催生”的声音仍旧此起彼伏。男孩怕娶不到媳妇,女孩怕年龄大难怀孕——可问题在于,年轻一代的婚育观念,早已悄然改变。
如今的他们,更注重生活质量与经济稳定,而不是为了传宗接代而结婚生子。
![]()
结婚人数下降,新生儿数量创新低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仅343万对,比去年同期减少了近50万对;而离婚登记则为127万对。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生儿仅902万,比2016年的1785万几乎“腰斩”。
![]()
这组数据让人心头一紧。结婚人数少了,生育率自然也跟着下降。
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未来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速——这不仅是社会问题,更是国家发展的隐忧。
有人说,现在年轻人太自私,不愿生孩子。但果妈觉得,这不是“自私”,而是“现实”。
生活与就业压力,是年轻父母最大的“避生理由”
很多年轻人并非不喜欢孩子,而是“喜欢不起”。
在房价高企、教育内卷、职场竞争激烈的当下,结婚和生育都变成了高风险投资。
果妈身边的朋友小雯就是个典型例子。她和丈夫都是研究生学历,收入不算低,但房贷每月要还一万多,再加上孩子的早教班、英语班、兴趣班,每个月支出几乎把工资掏空。
她苦笑着说:“我不是不想要二胎,我只是没勇气再来一次。”
根据《2022版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7岁,平均养育成本高达48.5万元。
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更惊人:上海要102万元,北京96万元,哪怕在贵州、西藏这样的省份,也要30万元左右。
![]()
而从早教阶段到大学,教育成本几乎像坐上了火箭。早教班动辄上万,兴趣班一个比一个贵,父母稍有懈怠,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对年轻家庭来说,这不仅仅是经济负担,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
政策在“催生”,但年轻人更关注“能否养得起”
面对低生育率,国家层面其实也在积极应对。
从延长产假、发放生育津贴,到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政府希望用实际举措鼓励更多年轻人生育。
北京、成都、合肥等地甚至对多胎家庭给予每月补贴,比如三胎家庭可获每月500元,直到孩子满三岁。
但现实是——几百元的补贴,远远抵不上教育、医疗、住房的高额成本。
很多年轻人说得直接:“不是补贴不够,而是压力太大。”
![]()
果妈也问过粉丝:“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每月补贴500元,会考虑生二胎吗?”
评论区里一片苦笑:“幼儿园一个月都不止这个价。”、“孩子的奶粉钱都不够。”
补贴确实是好事,但治标不治本。要真正让年轻人愿意生育,得从根源上解决他们的焦虑。
年轻一代呼声:减轻教育负担,才敢生
90后、00后并非“反生育”,而是希望能“理性生育”。
不少年轻父母表示:如果教育体制能更公平、负担更轻,他们是愿意多生的。
![]()
专家也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将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系。
现在的幼儿园费用高、质量参差不齐,不少家长不得不为孩子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园。如果能像小学一样实行普惠或公立体制,至少能减轻家庭负担。
第二,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很多家长拼命送孩子上重点学校,其实只是担心“没学历就没出路”。如果社会能真正尊重每一种职业,让技术岗位和文职岗位同样体面,教育焦虑会大大减少。
第三,完善住房与托育政策。
年轻家庭普遍“房贷压力大、带娃没人帮”,这两点若能通过公租房、托育补贴等政策改善,生育意愿自然会上升。
只有当年轻人觉得“养得起”“教得好”,他们才会愿意迎接新生命。
果妈寄语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深知养育一个孩子的不易。每次看到有人说“年轻人不愿生是因为懒”,我都想替他们辩解一句——那不是懒,而是慎重。
年轻人想的不只是“能不能生”,而是“能不能让孩子有尊严地长大”。
真正的鼓励生育,不该只停留在补贴上,更要让年轻人看到希望:
让教育更公平,生活更稳定,职场更友善,住房更可负担。
当一个家庭不再被高昂的养育成本压得喘不过气,当一个妈妈不必为了孩子放弃事业,当一个爸爸能准时下班陪孩子写作业——那时,生育意愿自然就回来了。
愿我们这一代父母,不仅敢生、能养,更能在爱与尊重中,抚育出幸福的下一代。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