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吕一含《等下雪》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铸刻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10
小说《等下雪》中,两个同样经受婚姻创伤的中年男女,偶然间同时来到东北,等待一场不知何时落下的雪。“收获文学榜(2021)”曾评价其为,通过保持叙事的可知,让人物在绵密的日常里一点点透出自己的隐秘心思,从而让读者察觉人性深处微妙的褶皱和潜藏的欲望。赵松笔下的人物大都面临着自己所拥有之物所剩无几的状态,他们不知如何阻止失去,只好沉溺在难言的困顿,在过往的生活废墟中,试图从琐碎日常和偶然相遇中寻找些微的存在感。《等下雪》收录赵松新近七篇中短篇小说,包括《等下雪》《猫不会掉头》《葬礼》《谁能杀死变色龙》《酒友》《恐龙》《高山流水》。
《艺术的转向》
[法] 勒内·基拉尔 著 曹丹红 张贝 张义斐 译
新行思·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9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称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三次高峰的法国后现代思潮,也是阿兰·巴迪欧口中“法国哲学的冒险”,将人文科学带向一个新高峰。在这片闪耀群星中,人类学家勒内·基拉尔可以算是法国后现代思潮中的“思想独行侠”。与其他强调解构、分裂的思想家不同,基拉尔的现代性批判选择回归基督教的启示,他因创立模仿欲望理论而在国际享有盛誉,即人的欲望并非源于本能,模仿是欲望的本质。
《艺术的转向》以访谈纪录片《历史感》的拍摄为契机编撰,收录了基拉尔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末的文章。书中讨论了摹仿欲望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并对尼采、瓦格纳等艺术家做了再解读。思考艺术在当代的人类学价值时,基拉尔对现代艺术表现出一种疏离感,他认为艺术的价值绝非美学享受,艺术只有在能够加剧时代的焦虑感时,才能实现其揭示功能。而现代艺术由于对形式过度追求而走向非人化,从而失去超越时代暴力的能力。
《照料母亲十一年》
[美] 琳恩·蒂尔曼 著 尚晓蕾 译
译林出版社 2025-10
当一个家庭需要长期照顾失能老人,整个家庭会遭遇什么?八十六岁的母亲在一夜之间突然变得头脑混乱,美国作家琳恩·蒂尔曼不得不开启照护失能母亲的十一年:尽管有两个姐姐共同分担,母亲的医保减轻了经济压力,还有全职护工的帮助,多年的照料依然让她身心俱疲。作为照护者的日常是琐碎而压抑的:在家贴身服侍、个人自由所剩无几、反复跑医院找护工、耐心安抚母亲的情绪波动,这些无常成了她和姐姐们的日常。
作者坦诚地写下照护中爱恨交织的复杂心路历程——关于责任、爱、死亡以及矛盾心理。她没有得到太多母亲的宠爱,但她仍想尽力做好尽职的女儿。她不避讳地说出自己对屎尿屁的生理性抗拒,有时她也感到无望甚至怨恨,想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为了让母亲好好活着,蒂尔曼在责任和自私中反复挣扎,“我扮演了好女儿的角色,不是凭真心,而是凭良心。”这也将照护指向更深的社会问题:当有人需要照护时,社会所给予的支持网络如此匮乏,想要体面老去更是艰难。而照护,不应该只是家庭内部的事。
《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
聂辉华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5-10
为什么宇宙尽头是考公?考公的尽头又是什么?县委书记权力和责任有多大?2023年春节,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聂辉华教授发布了一则短视频——《带你了解真实的基层,县委书记权力到底有多大?》,在返乡情绪、《县委大院》电视剧热播的加持下,这条视频迅速成为爆款。随后上线的视频课程《基层中国的运行逻辑》也收获不错反响,本书基于课程讲稿扩写改编,从国家治理的制度背景、不同层级的权力运行、基层治理逻辑三方面呈现基层中国是如何运行的。
作者基于“内外冲突的双均衡分析框架”解释国家治理的根本逻辑,在此基础上,他将中国国家治理的精髓概括为“上下同治”,即“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互配合,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下,充分发挥基层的自主与能动性。本书打破了东西方治理模式的简单对立,为读者理解当代基层中国提供现实的认知框架。
《伯里克利与雅典伟业的铸就》
[美]唐纳德·卡根 王可雅 译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5-9
公元前463年,31岁出身贵族的伯里克利首次在政坛亮相。此后的日子里,作为雅典“第一公民”的伯里克利通过多番努力奠定雅典伟业,让雅典成为公元前5世纪希腊世界的中心。当世界其他地区仍处于君主专制社会时,雅典已经将民主制度发展到当时的极致。在历史学家卡根看来,伯里克利的天才之处在于,他不靠迎合民意来维系统治,而是以言语引导民众如何成为公民,他既是政客,也是教育家。他扩展公民政治的参与范围,推动公民工资制度。他主持修建了一系列公共建筑,包括大名鼎鼎的帕特农神庙。在卡根笔下,伯里克利是个英雄般的悲剧人物,他忠于自我,永不妥协,其思想奠定了西方政治的基础。通过重新讲述伯里克利的一生,卡根认为,理解他就能理解民主制度的根本——它为何伟大,又为何脆弱。两千多年过去,民主的形式在当代已经有了更广泛的实践,但伯里克利当时面对的困境如今依然在上演:理性与情感的纷争、领袖与民众间脆弱的关系,卡根想借此提醒现代社会:制度并不能自动运行,没有理性领袖和有德公民,民主只是空壳。
《坐困穷途》
[韩]金敬哲 著 艾同立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9
“N抛世代”“汤匙阶级论”“纸巾实习生”,《坐困穷途》用这些新颖的词汇向读者描摹韩国社会众生相,讲述无限竞争社会的困扰。书中没有抽象生涩的理论,只有一个个被内卷社会裹挟的普通人——小学生超前学习初三课程,迫于经济压力的文科毕业生放弃恋爱结婚以及生活中的一切,“大雁爸爸”独自在韩赚钱供养妻儿海外求学,脆弱的社会保障导致老年人的贫困率高达45.7%。金敬哲在书中反思了单一的“成功叙事”,韩国式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导致各个世代不得不陷入极端竞争,曾经的“压缩式发展”固然创下了奇迹,而如今看更多埋下阶级固化的隐患——无限竞争并非进步的动力,而是吞噬个体价值的漩涡。
本书所描写韩国社会的教育内卷、竞争压力,也是大多数东亚国家共享的经验,透过韩国的结构性困境,我们或许也得以在对照中凝视自身,在共鸣中寻找另一种可能的出口。
《音乐机械论》
[日] 吉本隆明 坂本龙一 著 余梦娇 译
明室Lucida·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10
1984年,思想家吉本隆明来到音乐家坂本龙一的工作室,两人以哲学性的对话讨论音乐的本质,并完成了一次大胆的音乐实验——坂本龙一向吉本隆明展示了当时最先进的数字合成器技术,并将吉本即兴弹奏的音乐编出不同风格。书中呈现了这次珍贵的跨界对话,两人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探讨音乐与技术、音乐与社会文化。虽是三十多年前的对话,二人的交谈在今日依然有启发意义:在当时人们已经面临技术变革对创作的冲击,坂本感叹专业和业余的界限不再清晰。二人谈论何为原创、如何将科技用于创作,想象未来音乐会是怎样的形态,或许能回应AI时代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困惑。对坂本龙一而言,这场对谈迸发了巧妙的碰撞,“我不想只是创作自己掌握了的现代音乐,而是想重新翻转历史,解开束缚。”
《舍象与秋水变焦》
刘华杰 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5-10
在AI席卷一切、现代科学越来越抽象的当下,大众对自然的感知几乎退为背景板,而博物学让人们重新回归具体,重拾对微小事物的叙事能力。本书作者刘华杰作为博物学文化研究者,多年来倡导复兴博物学文化,将科学、哲学、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融入其博物作品中。新作AI时代趣味博物学系列丛书包括《雀瓮》《斯卡布罗集市上的植物》《舍象与秋水变焦》,分别讨论了昆虫、植物和科学方法论。在《舍象与秋水变焦》中,作者从画一片叶子说起,谈到李白的月亮,再到看花就是做哲学,他从博物角度出发分析诗人笔下的物象与人生哲学的关系。书中提出“秋水变焦”的方法论,指出万物皆有超越物理属性的人文精神投射,并以李白观月、华兹华斯追彩虹为例,让读者感知世界的诗意本能,看懂自然的生命循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