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最近又放了句狠话,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醒西方,别抱幻想,美国绝不会坐视中国崛起。他说得直白,美国是个讲实力的国家,谁威胁它的老大地位,它就会直接出手,不留情面。
这话听起来有点冷酷,但从历史和现实看,这句话还真不是吓唬人的。但问题是,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的路,美国却时不时动点“小动作”,这场博弈到底会走到哪一步?
![]()
结构性对抗注定中美难走“朋友路线”
米尔斯海默的理论名叫“进攻性现实主义”,换句话说就是:在国际政治这片没有裁判的赛场上,大国必须争第一,谁强谁说了算。
这种理论听着有点冷血,但往历史里翻,这些确实有迹可循。冷战时美国和苏联更是你来我往,搞军备竞赛、代理战争,直到苏联撑不住自己先散了。
![]()
现在轮到中国,美国的反应几乎是照本宣科,从原来的“接触政策”变成“全面遏制”,时间点都对得上。特朗普政府更是直接上手,芯片、AI、5G、稀土,一个领域都不放过。
像芯片这个领域,美国商务部已经列了1000多个对华限制项目。不仅自己不卖,还拉着日本、荷兰一起出手,想把中国卡在技术门外,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甚至是整个战略圈共识的结果。
![]()
从这个角度看,中美之间的“竞争”其实已经超出了市场比拼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结构性的权力再分配。就连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分析也认为,只要中美还在一个体系里竞争,矛盾就不会停。
和平崛起的路上,现实从不温柔
![]()
中国一直讲“和平发展”,这在世界上其实挺罕见。大国崛起时不搞扩张、不打仗,这是历史上没啥先例的做法。但这问题就来了,哪怕不挑事,别人也感觉不顺眼。
德国统一后,欧洲紧张了几十年。当年美国经济追上英国,也靠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元霸权硬刚上来的,几乎所有历史案例都绕不过战争或对抗。
![]()
只不过现在是核时代,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但不动手不等于不出招。美国搞印太战略,用军事、经济、意识形态三路围堵中国。日韩、澳大利亚、菲律宾都被拉进圈子里,东盟国家也越来越难保持中立。
很多东南亚国家面对中美竞合,都有点“骑墙”的意思,主要是离中国太近,经济离不开中国,但另一边又怕被美国“盯上”,最后干脆在外交上左右摇摆。
![]()
这种地区心理,其实变相给了美国更多“介入”的空间,只要周边国家不肯彻底拒绝美国,遏制战略就不会缺舞台。南海、台湾、技术封锁,美国总能找到一个借口继续下手。
遏制手段不断翻新,中国只能硬着头皮应对
美国现在的操作,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军事部署和贸易封锁,它开始玩起更复杂的“组合拳”。
![]()
技术封锁是第一步,金融制裁是后手,舆论引导和话语战则是常态操作。而现在的美国正在研究如何通过社交平台、媒体联盟来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知,着实是软刀子割人,尽管看不见伤口,但流血不少。
在金融层面,美国还多次放出“切断SWIFT”、“冻结资产”之类的威胁,虽然没全面动手,但已经在做演练。这种方式在对待俄罗斯时用过一遍,现在只是换个模板,准备直接对中国试水。
![]()
面对这些,中国的策略也不再是单打独斗,一带一路继续推进,金砖合作深化,RCEP和中欧班列也稳步扩展。同时在核心技术上加大投入,搞“自主可控”,这些也都是生存所需。
工信部的规划已经明确,未来十年,中国要在关键芯片、基础软件、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话说得硬,也是因为现实逼的紧。
![]()
这种战略定力,是中国对外博弈中的底气。而底气背后,是对国际局势的清醒认知。中国在多边机制中学会了“边走边谈”,该合作就合作,该博弈就去博弈,不能一根筋,也不能当老好人。
游戏规则变了,聪明人才不会只看表面
![]()
米尔斯海默的那句“美国不会让中国崛起”,听着有点冷,但它确实点中了问题本质。国际关系里更多的都是“实力试探”。
![]()
中国讲和平,美国讲霸权,这只是立场不同。一个要上台,另一个不肯下,冲突都是迟早的事,方式和节奏才是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