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麦地多了个坟头。
这事儿听着邪乎,可它就是真的。
前一天傍晚我去看麦子,长势正好,绿油油的一片,风一吹,麦浪滚滚,能闻见一股子青草混着泥土的香气。
第二天清早我再去,就在地中间,靠近那条废弃机耕道的地方,平白无故拱起一个黄土堆。
一个坟头。
新鲜的黄土,拍得挺结实,一人多长,半人高,标准的坟头模样。
没碑,没记号,没烧过纸的痕迹,就那么孤零零地、理直气壮地立在我家麦田的正中央。
我当时就懵了。
我绕着那坟头走了三圈,脚下的麦苗被踩倒了一小片,发出“咔嚓咔嚓”的脆响。
心疼。
更心慌。
我蹲下身,捻起一撮坟上的土。潮的,还带着夜里的凉气。说明就是昨晚后半夜到今天黎明前这段时间堆起来的。
谁干的?
这是我家的承包地,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我李卫东的名字。
往人家地里埋坟,这叫什么事儿?
我脑子里把村里最近过世的人过了一遍。
东头的王大爷,上个月走的,儿女们风风光光在村后公墓给他选了位置。
西头的赵家三媳妇,前阵子喝药没了,娘家婆家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埋回了赵家祖坟。
没听说还有谁家没了人啊。
就算没了人,哪有往别人家麦地里埋的道理?这是要结死仇的。
我站起来,看着那座坟,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照在黄土上,泛着一种刺眼的光。
我心里那股火,“噌”地一下就上来了。
我掏出手机,对着那坟头“咔嚓”拍了张照片,想了想,又录了一小段视频,证明它确确实实是在我家的地里。
做完这些,我没动那坟头一锹土。
这事儿透着古怪,不能蛮干。
我转身就往村里走,第一家就去了村长德全叔家。
德全叔正蹲在门口吃早饭,稀饭配咸菜,呼噜呼噜吃得正香。
“德全叔。”我喊了一声。
他抬起头,看见是我,有点意外。“卫东啊,这么早,吃了没?”
“叔,你吃你的。”我走到他跟前,也蹲下了,“跟你打听个事儿。”
“啥事?”他夹了一筷子咸菜,嚼得嘎嘣脆。
我把手机递过去,点开那张照片。
“叔,你看这是哪儿?”
德全叔眯着眼看了半天,“你家那块地嘛,长势不错啊。”
“你再仔细看看,地里多了个啥?”
他把手机拿近了点,嘴里的稀饭差点喷出来。“我……我操!这……这是个坟?”
“可不是嘛。”我把手机拿回来,揣进兜里,“我今早一去看地,就有了。新堆的,昨晚的事儿。”
德全新手里的碗“哐当”一声放在地上,咸菜撒了一地。
他站起来,脸色都变了。“谁?谁干的?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我看着他,“我就是来问你的,村里最近,还有谁家办事儿了?”
德全叔眉头拧成了个疙瘩,在门口来回踱步。“没有啊!绝对没有!村里哪家哪户我还不清楚?王大爷之后就再没动静了。”
“那这事儿邪门了。”我说。
“不是邪门,是缺德!”德全叔一跺脚,“这摆明了是欺负人!卫东,你别急,我这就跟你去看看。”
“叔,我没急。”我语气很平淡,“我就是想知道,这是谁。他家里人没了,可怜,但不能这么干事。这麦子怎么办?明年开春我这地还种不种?”
德=德全叔不说话了,抄起墙角的铁锹,“走,去看看!”
我俩一前一后到了地里。
德全叔围着坟头转了两圈,脸色比我还难看。
“这土……是我们村后山上的红胶土。”他蹲下去捻了捻,断定道,“肯定是村里人干的。”
“我也这么想。”我说,“外村人犯不着跑咱村来干这个。”
“这叫什么事儿啊!”德全叔气得直喘粗气,“简直是无法无天!卫东,你心里有没有怀疑的对象?比如,跟谁家有过节?”
我想了想,摇摇头。
我这些年一直在外面打工,去年才因为我爸身体不好,带着老婆孩子回来的。村里的人情世故,我都快生疏了。要说有过节,还真想不起来。
“没有。”
“这就难办了。”德全新眉头锁得更紧了,“没人认,总不能就让它在这儿吧?这一亩多的小麦,眼看就要灌浆了,多耽误事。”
他看了看我,“要不……报警?”
我沉默了。
报警?警察来了能怎么办?查指纹?查脚印?这荒郊野地的,昨晚又没下雨,能查出个啥。最后八成也就是定性为“村民土地纠纷”,让我们自己协调。
到时候全村都知道了,这坟不管是谁家的,都成了我李卫东心头的一根刺。
“叔,先别报警。”我说,“你德高望重,你帮我问问。挨家挨户地问,总有人会知道点风声。这村子就这么大,谁家半夜刨坑動土,不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
德全叔点了点头,“也只能这样了。你放心,这事儿我给你管到底!太欺负人了!”
他扛着铁锹走了,步子迈得很大,看得出是真生气了。
我一个人留在地里,看着那座坟,心里五味杂陈。
这坟里埋的是谁?
是个男人还是女人?是老人还是孩子?
他为什么会被埋在这里?是被人草草安葬,还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隐情?
一上午,我哪儿也没去,就守在地头。
老婆春燕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问我怎么还不回家吃饭。
我含糊着说地里有点事。
她不放心,带着女儿念念找了过来。
“哎呀我的妈呀!”春燕离着老远就看见了,一声惊呼,拉着念念就不敢往前走了。
“你……你在这儿守着它干啥?”她脸色煞白地问我。
“我在等。”我说。
“等什么?等它里头的人爬出来跟你说话?”春燕声音都发抖了。
我没理她的茬,冲念念招了招手,“念念,过来爸爸这儿。”
念念今年六岁,扎着两个小辫子,不怕。她跑到我身边,好奇地看着那个土堆。
“爸爸,这是什么呀?好像一个大面包。”
童言无忌,我心里却是一酸。
“念念,这不是面包。”我摸了摸她的头,“这是一个……一个叔叔或者阿姨的……新家。”
春燕走过来,一把将我拉到一边,压低声音吼道:“李卫东你疯了!跟孩子说这些干什么!这事儿怎么办啊?这地……这地以后还怎么要啊?晦气死了!”
“你小点声。”我皱眉道,“什么晦气不晦气的,里面是个人。”
“是个人也不能埋咱家地里啊!”春燕急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这叫什么事啊!不行,咱得赶紧找人把它挖了,扔出去!”
“挖了?扔哪儿?”我看着她,“春燕,你讲点道理。不管是谁,入土为安。我们要是就这么把它刨了,那跟干这事儿的人有什么区别?”
“那你说怎么办?就让它在这儿?看着碍眼不说,传出去人家怎么看咱家?是不是咱家做了什么亏心事,人家报复咱?”
她的话像一把锥子,扎在我心上。
是啊,村里人会怎么想?
这事儿瞒不住的。
德全叔的效率很高,一个上午,他几乎问遍了全村。
中午的时候,他满头大汗地找到我地里来,一脸的 frustration。
“卫东,邪了门了。”他一屁股坐在地垄上,“我挨家挨tou问了,嘴皮子都磨破了。都说不知道,没看见,没听见。”
“一个知道的都没有?”我不信。
“没有!一个都没有!”德全叔灌了一大口水,“我还特意去刘婶家坐了半天。”
刘婶是我们村的消息集散中心,方圆五里地但凡有点风吹草 động,不出半天她准知道。
“刘婶怎么说?”我问。
“她说她昨晚睡得死,啥也没听见。还跟我分析,说这会不会是外面的人干的?比如,欠了谁的钱,跑路了,家里人没办法,就随便找个地方埋了。”
这说法太离谱了。
“不可能。”我 langsung否定,“谁家会这么干?再穷再没办法,也不会把亲人扔在别人家的地里。”
“我也觉得不可能。”德全叔叹了셔口气,“可现在就是这个情况,没人认。卫东,你看这事儿……”
他欲言又止。
我知道他想说什么。
没人认,就成了无主坟。
无主坟,按村里的老规矩,要么就让它待着,要么就……平了。
“叔,再等等。”我说,“我不信没人知道。肯定是怕担责任,不敢说。”
“等?等到什么时候?麦子马上就要抽穗了,这坟占了这么一大块,周围的麦子也得跟着遭殃。”德全叔一脸为难。
“遭殃就遭殃吧。”我看着那座坟,一字一句地说,“我再等三天。三天之内,要是还没人来认,我就自己处理。”
德全叔看了我半天,最后点了点头,“行,你是地主,你说了算。不过卫東,别做傻事。”
他走了。
春燕也带着念念回家做饭去了,走的时候一步三回头,眼神里全是担忧。
地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
太阳曬在身上,暖洋洋的,可我心里却一片冰凉。
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舞台中央,全村的人都在暗处看着我,看着我怎么处理这个烫手的山芋。
我甚至能想象到刘婶她们凑在一起嚼舌根的样子。
“看见没?李卫东家麦地里多了个坟头。”
“啧啧,肯定是得罪什么人了。”
“我看他那人就倔,在外面混了几年,回来牛气哄哄的,这下好了吧,让人收拾了。”
我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我点了根烟,烟雾缭绕中,那座坟显得更加沉默。
我忽然觉得,它和我一样,都很孤独。
接下来的两天,风平浪静。
德全叔那边没消息,村里人见了我,眼神都躲躲闪闪的,好像我身上沾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春燕跟我冷战,饭做好了就喊一声,一句话不多说。晚上睡觉,也是背对着我。
我理解她的恐惧和焦虑。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的地里凭空多出一座坟,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得崩溃。
但我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那道坎。
让我拿铁锹把它平了?
我做不到。
那里面躺着的,是个人。
他(或她)生前经历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死后,却落得这么个下场,连个名姓都没有,孤零零地躺在别人的地里。
我觉得,我至少应该给他一点尊严。
第三天下午,眼看我跟德全叔约定的期限就要到了。
还是没人来。
没有偷偷来烧纸的,没有在远处观望的,什么都没有。
它就像是被全世界遗忘了。
我坐在地头,看着夕阳一点点落下,把天空染成一片凄美的橘红色。
我做了个决定。
我回家,找出那把 planting a tree 的小铲子,又去后院墙角,挖了一棵柳树苗。
那是我去年春天随手插的柳枝,现在已经长到了一人高,枝条柔软,绿意盎然。
我们这儿有说法,“坟前不栽桑,屋后不种柳”。
但我不管那些。
我觉得,柳树有生命力,随处都能活。给这座孤坟旁边种一棵,也算是个伴儿。
我提着树苗和铲子,又回到了地里。
天已经擦黑了。
我没开手电,借着朦朧的月光,在那座坟的旁边, carefully地挖了一个坑。
泥土很松软,带着麦苗的根须。
我把柳树苗放进去,扶正,然后一铲一鏟地把土填回去,踩实。
最后,我回家提了桶水,慢慢地澆下去。
水滲進泥土里,發出“咕嘟咕嘟”的聲音。
做完这一切,我直起腰,看着那棵 newly planted 的柳树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它旁边,是那座沉默的坟。
我心里忽然平静了下来。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来自哪里。
但从今以后,你就住在这里吧。
有这棵柳树陪着你,有这片麦浪陪着你。
你不孤单。
我转身回家,脚步前所未有的轻松。
这事儿,就算是我李卫东一个人扛下来了。
第二天,我种树的事就在村里传开了。
版本五花八門。
刘婶的版本是:“李卫东魔怔了!他不但不平坟,还给那坟头旁边种了棵树!我听说,那是招魂幡,他是想把那野鬼供起来呢!”
还有人说:“李卫东是不是知道那坟里是谁?所以才这么干?是不是他家的什么亲戚?”
更有人猜测:“他肯定是怕了,想用这种方法跟人家求和。”
春燕听说了,回家就跟我大吵了一架。
“李卫东!你到底想干什么?你是不是非要把这个家折腾散了才甘心?”她眼睛红红的,声音都在发抖。
“我没想干什么。”我说,“我就是觉得它太孤单了。”
“孤单?一座坟你跟我说孤单?”春燕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不是脑子坏掉了?你让全村人怎么看我们?让念念以后在学校怎么抬头?”
“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固执地说,“我没做亏心事,我不怕别人说。”
“你!”春燕气得说不出话来,捂着脸就哭了起来。
我看着她,心里也不好受。
我知道我这么做,让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可我没办法。
有些事,明知道做了会惹麻烦,但你还得做。
因为那是你心里的“理”。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
坟还在,柳树也活了,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麦子渐渐黄了,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腰。
村里人对我的议论也渐渐淡了。大家都是忙着生计的普通人,一件新鲜事,说上几天也就过去了。
只是,我家那块地,成了村里的一个“景点”。
总有人路过的时候,会忍不住朝那座坟和那棵柳树多看两眼。
我照常下地,干活。
收麦子的时候,我特意绕开了那一小块地方。
机器过不去,我就用镰刀,一棵一棵地割。
割下来的麦子,我也没要,就堆在那坟头旁边,像是给它的祭品。
春燕来看到了,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帮我把剩下的麦子装上车。
我知道,她心里还是有疙瘩,但她选择了妥协。
日子好像就要这么平静地过下去了。
那座坟,那棵树,仿佛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我甚至习惯了每天下地,先去看看那棵柳树长高了没有,再看看那座坟有没有塌陷。
有时候,我还会坐在坟边,抽根烟,跟它“说”几句话。
“今天天气不错。”
“化肥又涨价了。”
“念念考试考了双百,挺給我长脸。”
我知道我很傻,像个。
但我就是觉得,它能听见。
转机发生在秋后。
那天,村里来了一辆黑色的轿车,沪A牌照。
在我们这小地方,这种车不常见。
车子在村口停下,下来一个穿着讲究的中年男人,大概五十多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但神情很憔悴。
他逢人就打听,说要找一个叫宋婆婆的人。
宋婆婆是我们村最老的人之一了,八十多了,一个人住在村西头的老房子里,性格孤僻,很少跟人来往。
我当时正在家里修农具,德全叔火急火燎地跑来找我。
“卫东!卫东!快!你家地里那事儿,可能有眉目了!”
我心里一咯噔,放下手里的活就跟他跑了出去。
我们到宋婆婆家的时候,那个上海男人正站在门口,一脸的焦急。
宋婆婆家的门紧闭着。
“怎么回事?”我问旁边看热闹的刘婶。
刘婶一脸神秘兮兮,“刚才那男的敲了半天门,宋婆婆就是不开。后来她儿子宋建民回来了,两个人就在院子里吵起来了。”
宋建民我也认识,五十来岁,是个木匠,性格跟他妈一样,闷葫芦一个,不爱说话。
我们正说着,院子里传来“扑通”一声。
紧接着,是宋建民的一声怒吼:“你来干什么!我们家不欢迎你!”
德全叔觉得不对劲,上去就推门。
门没锁。
院子里的情景让我们都惊呆了。
那个上海男人跪在地上,抱着宋婆pepo的腿,哭得像个孩子。
“妈!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您让我见见他吧!就让我给他磕个头!”
宋婆婆拄着拐杖,身体抖得像风中的落叶,脸色苍白,嘴唇哆嗦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宋建民站在一边,眼睛通红, fists紧握,死死地瞪着那个男人。
“你还有脸回来?你还有脸叫她妈?”宋建민的声音沙哑,“当年要不是你,我爸他会……”
他说不下去了,一拳砸在旁边的墙上。
德全叔赶紧上前拉住他,“建民,有话好好说,这是怎么回事?”
那个上海男人抬起头,满脸泪水地看着我们。
“各位乡亲,我叫林向远。”他泣不成声地说,“我是……我是宋婆婆的……另一个儿子。”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全都炸了锅。
宋婆婆什么时候又多了个儿子?
林向远?这名字听着就不像我们村的。
接下来,林向red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一个被尘封了四十多年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他是从上海来的知青,插队到了我们村。
那时候他年轻,有文化,长得又白净,村里很多姑娘都喜欢他。
但他只喜欢宋婆婆。
那时候,宋婆婆还不叫宋婆婆,她叫宋雅琴,是村里最漂亮的姑娘。
两人偷偷地相爱了。
后来,知青返城。林向远走了,他答应宋雅琴,安顿好了就回来接她。
可他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
他家里人给他安排了工作,介绍了对象,他反抗过,但没用。
他写了很多信回来,但都石沉大海。
他不知道,那些信都被他家里人扣下了。
而宋雅琴,在他走后不久,发现自己怀孕了。
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是天大的丑闻。
宋雅琴的父母要把她浸猪笼。
是宋建民的父亲,一个忠厚老实的男人,站了出来,说孩子是他的,娶了宋雅琴。
他替林向远,扛下了一切。
他给了宋雅琴一个家,把林向远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建民,当成亲生的抚养。
他对宋雅琴说:“我知道你心里有他,没关系。我等你。你什么时候忘了,我什么时候就是你真正的丈夫。”
他等了一辈子。
宋建民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是瞒不住的。
但他一直把那个男人当成亲爹。
那个男人对他视如己出,教他木匠手艺,供他读书。
几年前,那个男人去世了。
临终前,他把宋雅琴叫到床边,只说了一句话:“雅琴,我这辈子,没后悔过。”
宋婆婆哭得肝肠寸断。
而林向远,他后来在上海结婚生子,事业有成。
但他心里一直没忘了宋雅琴。
他前几年妻子去世后,终于下定决心回来找她。
他想赎罪。
“那……那这跟你爸……”德全叔还是没明白。
宋建民红着眼,指着林向远,吼道:“我爸!我爸为了我妈,为了我,一辈子没抬起头来做人!他临死前,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葬在他年轻时看上的那块地里!他说那里风水好,能看着我们!”
“那块地……”德全叔的声音开始发抖。
我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那块地,就是现在李卫东家承包的那块!”宋建民几乎是嘶吼出来的,“我爸说,他活着的时候没争过,死了,就让他争一次!我没办法!我只能半夜偷偷地去……我對不起衛東兄弟!可我爸他……他太苦了!”
他说完,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
所有人都沉默了。
真相大白。
原来那座坟里埋着的,是宋建민的养父,那个善良了一辈子,也窝囊了一辈子的男人。
他爱了宋雅琴一辈子,守了她一辈子。
到死,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葬在他年轻时就看上的那块地里,远远地看着他守护了一生的家。
而那块地,几经流转,最后承包给了我。
我看着跪在地上的林向远,看着痛哭流涕的宋建民,看着摇摇欲坠的宋婆婆。
我心里那点关于麦子、关于晦气的怨气,早就烟消云散了。
我走上前,扶起宋建民。
“大哥,”我叫了他一声,“别哭了。”
他抬起头,满是泪痕的脸上写满了愧疚。“卫东兄弟,我对不住你……我……”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哥,这事儿……我能理解。”
我转向宋婆婆,这个一生坎坷的老人。
我輕輕地说:“婆婆,您别怕。叔他……就安安心心地住在那儿吧。”
宋婆婆浑浊的眼睛看着我,嘴唇动了动,却发不出声音。
两行老泪,顺着她满是皱纹的脸颊,流了下来。
那天之后,宋家的事在村里传开了。
这一次,没有人再嚼舌根。
大家说起那个老实的木匠,都唏噓不已。
说起宋婆婆,也都多了几分同情。
林向远没有走。
他在村里租了间房子住下,每天都去宋婆婆家,不进去,就在门口站一会儿。
有时候是宋建民出来,给他送碗水。
有时候,什么都没有。
但他还是每天都去。
村里人都看着,没人说什么。
这是他们一家人自己的结,只能他们自己解。
又过了几天,宋建民提着两瓶酒,一条烟,找到了我家。
春燕开了门,看见是他,愣了一下,还是让他进来了。
他把东西放在桌上,对着我,“扑通”一声就要跪下。
我赶紧一把拉住他。
“大哥,你这是干什么!”
“卫东兄弟,我……”他眼圈又红了,“我给你赔罪来了。你家的地,我……我給你钱,我把那块地买下来!”
我把他按在椅子上,给他倒了杯水。
“大哥,地的事,你不用再提了。”我说,“那块地,合同上是我的,但它长在村里。叔他想住那儿,就住那儿吧。”
“那怎么行!”他急了,“那不行!我不能让你吃这个亏!”
“没什么吃亏不吃亏的。”我看着他,很认真地说,“大哥,你知道吗?在你们来找我之前,我给那坟旁边,种了棵柳树。”
他愣住了。
“我当时不知道里面是谁,我就是觉得,一个人在那儿,太孤单了。”我顿了顿,继续说,“现在我知道了,是叔。我觉得,他更不应该孤单。”
“那棵柳树,就当是我替念念,送给爷爷的。让他老人家在那边,也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宋建民看着我,嘴唇哆嗦着,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最后,他猛地站起来,对着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兄弟,啥也不说了。以后,但凡有用得着我宋建民的地方,你吱一声!”
他没再提钱的事,喝了杯水就走了。
他走后,一直没说话的春燕,默默地把那两条烟和两瓶酒收了起来。
她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帮我整理了一下衣领。
“卫东,”她轻声说,“你做得对。”
我心里一热,伸手抱住了她。
我知道,这个家,这个结,也解开了。
秋去冬来,天气越来越冷。
那棵柳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 stubbornly地挺立着。
它旁边的坟头,经过几场雨雪,变得更加厚实、沉默。
我还是会习惯性地去地里看看。
有时候,会看到坟前有一些新的痕迹。
一捧 new soil,几块点心,或者是一小堆烧过的纸钱灰。
我知道,是宋建民来过了。
有时候,我还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背影,在远处站很久很久。
我知道,那是林向远。
我们谁也不打扰谁,默契地守护着这个秘密,守护着那个长眠地下的灵魂。
快过年的时候,村里下了一场大雪。
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干净又安靜。
我吃过早饭,穿上大衣,对春燕说:“我出去走走。”
她点点头,“多穿点。”
我踩着厚厚的雪,咯吱咯吱地响,一路走到了我的那块地。
雪地里,那座坟和那棵柳树,显得格外醒目。
坟头上盖着厚厚的一层白雪,像一床棉被。
柳树的枝条上挂满了冰晶,晶莹剔셔透。
我走到近前,愣住了。
雪地上,有两行脚印。
一行,从村西头来,在坟前停下,又回去了。
另一行,从村东头来,也在坟前停下,又回去了。
而在坟前,雪被扫开了一小块,露出黄色的土地。
土地上,摆着两个还冒着热气的馒头,和一小碟饺子。
我站在那里,看了很久很久。
北风吹过,卷起地上的雪沫,打在我的脸上,冰凉冰凉的。
可我的心里,却觉得无比温暖。
我仿佛看见了。
在某个黎明前的时刻,一个伛偻的老妇人,拄着拐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放下她亲手做的食物。
而在另一个黄昏,一个头发梳得整齐的男人,站在这里,久久凝望,任凭风雪落在他的肩头。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
我笑了笑,转身离开。
我没有去打扰那份宁静。
这片土地,已经不仅仅是我的麦地了。
它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眼泪,一个家庭的悲欢,和一个普通人一生的善良与守候。
而我,李卫东,只是一个偶然闯入的见证者。
或者说,守护者。
春天来的时候,那棵柳树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抽出了一串串嫩黄色的柳芽。
我在它旁边,又翻开了新的土地,准备播种今年的希望。
阳光下,那座坟静静地卧着,那棵树茁壮地长着。
一切,都那么平常。
就像它本来就应该在那里一样。
后来,林向远还是回上海了。
走之前,他来找过我一次。
他没说什么感谢的话,只是给了我一个地址和电话。
“李先生,”他叫我先生,而不是兄弟,“以后如果去上海,一定来找我。或者,您的孩子如果想去上海读书、工作,我一定尽我所能。”
我收下了那张纸条。
我知道,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了。
宋婆婆的身体,在那之后,一天不如一天。
第二年夏天,她走了。
走得很安详。
宋建民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和他的养父,合葬在了一起。
坟,还是那座坟,只是更高、更大了些。
我没有去参加葬礼,只是在他们下葬的那天,远远地在地头站了一会儿。
风吹过麦浪,沙沙作响,像是谁在低声诉说。
那棵柳树,已经长得比我还高了。
枝繁叶茂,投下一片浓密的绿荫,正好笼罩着那座坟。
我看着它,心里想,这样,真好。
几年后,念念要去县城上初中了。
我和春燕商量,决定在县城买套房子,方便她上学。
首付还差一点。
春燕犹豫了很久,跟我说:“卫东,要不……你给上海那位林先生打个电话?”
我沉默了。
那张写着地址和电话的纸条,我一直收着。
我知道,只要我开口,钱肯定不是问题。
但我不想。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prevaricated,睡不着。
我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月光。
我想起了那座坟,那棵树,想起了那个老实的木匠,那个一生坎坷的老人。
我守着他们的安宁,不是为了换取什么。
第二天一早,我对春燕说:“我去找宋大哥借点吧。他现在手艺好,活儿多,应该攒了些钱。”
春燕看着我,笑了。
“行。”
我去找了宋建民。
他听我说了情况,二话不说,回家拿了个布包出来。
“兄弟,这里是五万,我这几年攒下的。你先拿去用,不够我再想办法。”
我看着那包得严严实实的钱,鼻子有点酸。
“大哥,我给你打欠条。”
“打什么欠条!”他把钱硬塞到我手里,“你信不过我,我还信不过你吗?当年要不是你,我爸妈……我这辈子都心里不安生。”
我没再坚持,收下了钱。
房子顺利买了下来。
我们一家人搬去了县城。
村里的地,我没有转包出去,尤其是那一块。
我拜托宋建民,帮我照看着。
每年清明,或者过年回家,我都会先去那块地里看看。
那棵柳树已经长成了一棵大树,枝条垂下来,像一把温柔的伞。
那座坟,在树下,安安静 butts靜。
坟前总是干干净净的,偶尔还能看到新鲜的花束。
我知道,宋建民一直记着我的嘱托,也记着他父母的嘱托。
有一次,我回去的时候,正好碰见他在给坟头添土。
我们俩就坐在树下,抽着烟,聊着天。
“建民哥,你说,人这一辈子,图个啥?”我望着远处的村庄,忽然问道。
他沉默了很久,把烟头在地上摁灭。
“以前我觉得,图个脸面,图个让人看得起。”他说,“后来我爸走了,我妈也走了,我觉得,人这一辈子,就图个心里舒坦,图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该对得起的人。”
我点点头。
是啊,图个心里舒坦。
就像我当年,没有一锹平了那座坟。
就像他父亲,守着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守了一辈子。
我们做的,可能都是别人眼里的“傻事”。
但我们自己心里,舒坦。
风吹过柳梢,发出“哗啦啦”的响声。
我仿佛又看到了多年前的那个傍晚,我一个人,在这片地里,种下了一棵小小的柳树苗。
我当时并不知道,我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树。
更是一份尊重,一份善良,和一个关于我们这片土地,最沉默,也最深刻的故事。
如今,故事里的人大多已经远去。
但那棵柳树还在。
它会一直长下去,长成参天大tree,用它的年轮,一年又一年地,讲述着这个故事。
关于一座无人认领的坟,和一个种树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