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十一点,某城商行贷后办公室仍亮着灯。键盘敲击声、通话提示音此起彼伏,一名员工盯着屏幕上第37通未接来电,默默刷新着抵押房产的挂牌信息。他负责的这笔贷款已逾期18个月,借款人失联,房产刚被法院裁定“以物抵债”,如今挂上平台,起拍价比市价低了30%。
这不是个案。2025年,吉林银行挂牌房产超2000套,兰州银行1779套,四川农信系统累计挂牌逾2.5万套。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收来的房子直接推向市场。这些被称为“银行直供房”的资产,价格低廉、产权清晰,成了楼市冷清中的一抹异色。但其背后,是一场席卷金融系统的压力传导——不良资产激增,催收无门,最终由一线人员一单一单地清点、挂牌、降价、再挂牌。
![]()
这轮直供房潮,本质是银行在不良资产压力下的被动突围。2024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达3.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又处置1.5万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与信用卡透支成为不良主力,占转让总额七成以上。房地产贷款虽经核销与转让出清,但余波未平。传统处置路径耗时两年以上,法拍成交率低迷,银行被迫缩短链条,亲自下场卖房。地方性银行首当其冲,成为直供房供应主力。
![]()
可房子是谁收回来的?是那些藏在报表背后的人。贷后管理人员,平均每月出差十余天,面对城投平台“本金打八折、利息先缓一缓”的回应,只能一遍遍提交延期申请。他们背负着“回款率”考核,收入与绩效强挂钩,却常因政策优先级让位于隐性债务而颗粒无收。2024年某机构员工年度完成度仅80%,奖金归零。这不是懒政,而是系统性风险在个体身上的具象化——经济下行、偿债能力萎缩、政策倾斜失衡,最终压在每一个深夜拨打电话的普通人肩上。
有人把银行直供房看作捡漏机会,却忽视了其背后的警示:当金融机构不得不亲自摆摊卖房,说明风险已从账面渗入现实。监管虽鼓励及时处置抵债资产,但并未将“直售”纳入主流统计,因其占比极小,更多是零散清收的无奈之举。真正的主流仍是核销与批量转让,而这些操作的背后,同样是无数贷后人员在合规与回款之间艰难平衡。
![]()
这不仅是资产处置方式的转变,更是金融韧性的一次压力测试。若放任非标债务长期悬置,催收者终将耗尽耐心,银行也将被迫继续降价抛售,形成资产贬值与信心下滑的负循环。与其等待更多房子被挂上网,不如加快建立统一的不良资产交易机制,明确非标债权清偿顺序,让每一分风险都有迹可循。
![]()
当银行开始当房东,真正的警报已经拉响。我们看到的低价,是有人替你扛下了断供的代价;我们忽略的沉默,是金融体系最前线的疲惫喘息。别只盯着便宜的房子,也看看那些深夜还在清点坏账的人——他们才是经济周期里,最不该被遗忘的守夜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