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何炅在某节目中奉上"冠军的定义者"这一高帽,扣在华晨宇头上,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这顶桂冠之沉重,恐怕连当事人都要踉跄几步。且让我们拨开粉丝滤镜与通稿迷雾,瞧瞧这位"定义者"究竟定义了何等冠军标准。
![]()
若论华晨宇的音乐造诣,堪称当代听觉谜题。其歌声时而如失控的过山车在高音区横冲直撞,时而似被扼住咽喉的呜咽在低音区挣扎。那些被粉丝奉为"神级现场"的表演,在普通听众耳中不过是一场声音的灾难——刺耳的嘶吼配上痉挛式的舞台动作,活脱脱将流行演唱会演成了行为艺术展。更讽刺的是,这位"定义者"竟在点评后辈时大谈"情感断层",殊不知自己那些无病呻吟的原创作品,早已将情感撕扯得支离破碎。
细数这位"定义者"的冠军之路,更像是一场行为艺术。2013年快男夺冠时,他那青涩模样与如今判若两人,难怪粉丝要年年重修记忆图鉴。而《歌手·当打之年》的"歌王"头衔,在竞技性遭质疑的背景下,不过是为这顶王冠又镀了层虚影。若说这就是冠军标准,那华语乐坛的没落可谓找到了最佳注脚。
![]()
这位"定义者"最擅长的,莫过于将简单旋律复杂化,把直白情感扭曲化。寻常情歌在他手下必被拆解成支离破碎的段落,辅以意义不明的吟唱与嘶吼。这种将音乐异化为噪音的行为,却被包装成"实验性创新",实在是对听众审美的公然羞辱。更可笑的是,当他在节目中谆谆教导选手"不必畏惧争议"时,可曾想起自己那些引发群嘲的"神曲"?
所谓"冠军的定义者",不如说是"人设的维护者"。从选秀偶像到乐坛"领路人",这位明星始终在精心编织的叙事中游走。那些看似深奥的点评,不过是娱乐圈话术的又一种变体;那些标榜创新的演唱会,本质仍是流量变现的华丽外壳。当他在节目中高谈"音乐应是舞台而非擂台"时,可曾意识到自己正身处最大的名利角斗场?
纵观华语乐坛,真正的冠军当如李宗盛的词曲般直击人心,如王菲的歌声般空灵隽永。而非靠营销堆砌、数据注水的虚妄头衔。何老师这番溢美之词,倒让人想起皇帝新衣的现代版——当所有人都忙着为裸奔者喝彩时,总要有个孩子道出真相:这位"定义者"定义的,恐怕只是娱乐圈颠倒黑白的最高标准。
![]()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或许我们都该重新审视"冠军"二字的重量。当音乐沦为杂技,真诚让位于表演,所谓的"定义"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共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