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这番思考源于前几天的一则新闻。
中国经济报报道说,多地清理低效无效项目,其中仅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市就清理了252个项目,压减财政预算17个亿。
缩减的目的,是节约财力重点投向“三保”支出及大事要事保障等关键领域。
什么是三保?
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除呼和浩特外,清理基建项目的城市还有安徽省蚌埠市、江西省抚州市、陕西省宝鸡市等。
以上是点名的,未点名的我想应该更多。
所以问题是,这是否预示着我国大基建的时代要结束了呢?
![]()
02/
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基建的停止这件事是个很重要的信号。
对比“亚洲先遣服”日本的历史 我们会发现:
经济下行期居民会偏向于低消费;
居民不消费了企业就会经营困难;
企业不好过了就会停招、少招员工,同时减少研发支出;
企业不招人了社会就会出现失业潮;
失业率上升,政府为了保就业就会拨款搞基建,创造就业岗位。
但 政府的钱基本来自贷款,是要靠税收和卖地的钱来还的;
而在泡沫破灭的时候,这两个收入都会严重缩水,企业经营困难税收就会下降,房地产破灭了政府就卖不出地,两者叠加的结果就是政府还不起钱,财政紧张;
当政府财政紧张时,原先的基建项目就会被清理,低效、无效项目会直接断供 ,原先投的钱打水漂;
原先基建创造的就业岗位消失,大学生们回流就业市场造成更严重的就业压力;
政府为了保就业,会创造更多临时性“海绵岗位”,比如派遣工,工资低还没保障;
财政紧张同时会使得高校的财政供血断供,进一步促使高校市场化改革,结果就是学费上涨;
一方面人才培养成本上涨,另一方面是就业收益下降 ,两者结合就只会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学历贬值。
![]()
同时 政府财政紧张还会进一步扩展到各公共领域。
除了高校市场化改革外,公务员这种严重依赖财政的职业收入必然缩水,学校被缩减支出在使得教师收入也下降,医疗方面的控费则一方面使医生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还可能摧毁药品的研发体系,引发更严重的医疗体系崩塌。
如何走出困境?
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过去几次工业、科技革命靠的都是技术转化为应用,创造出新的一片市场。
但在这一波危机中, 高校、企业的研发经费都缩水,导致新技术无法被催生出来。
甚至上两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革命,日本可以说都没赶上。
结果就是日本迟迟无法从“失去的十年”中走出来,乃至后面的说法先是“失去的二十年”,后来是“失去的三十年”。
那么我们回顾日本这段历史,会发现 大基建的结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财政挺住了,大基建就会成为稳经济、保就业的一大利器,成为下一波发展的基础;
没能挺住,大基建就会被断供,不但之前的投资打了水漂,后面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一点不得不警惕。
![]()
03/
从整体上来说,所有的泡沫破灭都来自于增量跟不上预期。
对一个国家经济体来说,增量也是有上限的 ,这表现在需求是有极限的。
当生产能力超过需求极限时,通缩不可避免,经济发展就会陷入停滞,之前吹起来的泡沫就会破灭。
同理,想要走出经济危机也必须从这两点下手:
要么削减生产能力 ,“去产能 ” 走的就是这个方向;
要么突破需求极限 ,发展“一带一路”,培育国外市场则是这个方向。
应该说,这两个方向我们都在进行,也一直都在进行。
前者是守,而后者是攻。
当年日本走出危机,靠的也是开拓亚洲市场,这就是当初他们为什么愿意扶植中国企业,高技术合并的原因。
未来我们也得走出去,到更广阔的市场上去经营 ,先让他们富起来,再买我们的东西。
这也是年轻人未来的方向。
全文完,欢迎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 ,谢谢阅读!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