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科学保护儿童远视储备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将近视防控关口前移,通过分龄施策、加强筛查、精准预警等多项举措,守护儿童眼健康,从源头上减少近视发生。
![]()
远视储备不足是近视早期信号
《通知》指出,新生儿眼球较小、眼轴较短,双眼天然处于远视状态,屈光度数约250~300度,这一生理性远视即为远视储备量。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发育,眼球逐渐长大,眼轴变长,远视储备量会逐步降低,直至12~15岁发育为正视眼。
值得关注的是,远视储备量不足并非指已近视,而是裸眼视力正常,但睫状肌麻痹后远视度数低于对应年龄段生理值。这种情况是近视发生的早期信号,意味着儿童存在近视隐患,保护好正常远视储备量、避免其过快消耗,是预防近视的关键。
分龄精准施策:覆盖0~12岁关键防控阶段
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生理特点,《通知》制定了差异化防控方案。0~3岁幼儿被明确要求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避免过早过多近距离用眼,多接触户外阳光,保证每天10小时以上睡眠;3~6岁学龄前儿童以户外游戏为主,尽量不使用视屏类产品,幼儿园不得开展“小学化”教育,可设计视觉追踪类运动和游戏;小学阶段需保障学生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制定适配的体育锻炼计划,培养良好用眼习惯,避免用眼过度消耗远视储备。
强化筛查预警:建立全周期监测管理机制
在眼健康检查方面,《通知》要求医疗机构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在儿童2岁、3岁、4岁、5岁、6岁时开展屈光筛查,监测远视储备量;小学需落实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重点跟踪眼轴和远视储备量变化趋势,及时向家长反馈结果。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在幼儿园推广定期屈光筛查。
同时,各地将建立儿童眼健康电子档案,对远视储备消耗过快的儿童及时指导干预;幼儿园和小学对视力异常、有近视高危因素或远视储备不足的儿童,实施精准预警和重点干预,并建立转诊机制,建议家长及时带儿童接受专业医学验光。
家校社协同: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
《通知》强调家校协同防控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控制儿童视屏时间,改善家庭视觉环境,指导儿童坚持 “一尺一拳一寸” 正确坐姿,遵循“20—20—20”法则(每近距离用眼20分钟,远眺6米外不少于20秒),增加亲子互动和户外活动。小学需合理安排体育课时,鼓励课间走出教室,布置课外体育家庭作业,并通过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普及科学用眼知识。
此外,各地教育、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将统筹专家资源开展专业科普宣教,组织校医培训,提升其近视防控业务技能,营造家、校、医、社共同关注儿童眼健康的良好氛围。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秦天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赵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