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5775篇文章
面对抽血时,3-6岁学龄前儿童出现的大声哭闹、奋力挣扎、眼神恐惧等反应,身为家长的你,是不是也和孩子一样抓狂。如果宝爸宝妈们在家提前给孩子进行了科学心理引导,完全有可能缓解或减轻这样恐惧,从而提升孩子抽血时的配合度。
![]()
孩子害怕抽血并非单纯“怕疼”,背后原因更为复杂。陌生的医院环境、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及白衣医护人员,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由于孩子对疼痛认知有限但想象力丰富,常将“可能的疼”放大为“一定会很疼”。此外,家长的情绪“传染效应”如果显著——如表现过度担忧,则孩子会更紧张,若您保持冷静,孩子则会更放松。
下面来聊聊我们家长朋友如何去做,才能帮助宝宝们面对抽血时会更加配合或减轻不适感。
1.诚实沟通,建立信任
避免使用“一点都不疼”或“就像蚊子叮一下”这样欺骗性语言。若孩子发现实际感受与描述不符,不仅会感到被欺骗,下次还会更抗拒。建议提前一两天告诉孩子抽血这件事,让他们有心理准备,同时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解释过程:“护士阿姨会先在你手臂上系一条像跳绳一样的带子,可能会有点紧。然后用小棉签清洁皮肤,感觉凉凉的。最后会有一个小小的针快速碰一下,就像平时不小心被小东西扎到一样,或者说‘有点像被自动铅笔扎到的感觉’,有一点点疼,但很快就好,比电视广告还快。”也可用故事化方式解释,例如“抽血是为了看看身体里的‘小卫士’(白细胞)够不够多,能不能打败让你生病的细菌”。
2. 心理建设与情感接纳
首先接纳孩子的恐惧,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绪,不说“不怕,这有什么好怕的”。相反,应拥抱孩子并说“害怕很正常,我打针也会害怕”。当孩子内心恐惧被理解和肯定后,会更易配合。其次给予孩子一些选择权,如“你想抽哪只手臂?”或“你想坐着还是躺在妈妈怀里?”。选择权能让孩子感受到“掌控感”,从而减少被动抗拒。也可以通过“看病游戏”熟悉过程,让孩子扮演医生,布偶当病人,模拟绑止血带、消毒、扎针等步骤。这能让孩子了解抽血过程,并理解其必要性。
3. 分散注意力,让孩子“没空哭”
分散孩子注意力是缓解抽血恐惧的有效方法。可带孩子喜欢的玩具或绘本到医院,在抽血时,可以和孩子玩简单游戏,或进行有趣对话。如果孩子害怕看针管,可让他盯着家长的眼睛或有趣的图案(如家长衣服上的花纹),并进行简单交流。
4. 抽血后的积极强化
无论孩子表现如何,抽血后都应立即给予肯定,例如:“你刚才虽然有点害怕但坚持下来了,真勇敢!”或“你刚才虽然哭了,但我们比以前进步了,更加勇敢了!你真棒!”若提前约定奖励,务必及时兑现,以增强孩子信任,使下次沟通更顺畅。积极语言引导,避免说“刚才是不是很疼?委屈了吧”,而应说“你看,抽血其实没那么可怕,对不对?”用积极语言弱化恐惧,强化“我能行”的信念。
5. 家长固定孩子的技巧
正确的固定方法能避免孩子因哭闹扭动导致穿刺失败或意外受伤,同时也能减少孩子恐惧时间。许多家长认为“固定”只是轻轻按住,实则不然,正确固定方法:以右臂采血为例,家长坐在椅子上,将孩子置于右侧大腿上,家长双腿夹住孩子膝关节,环抱其身体,避免全身扭动,右手掌稳稳握住孩子右上臂,左手抓手腕或肘部,以防孩子突然缩手。条件允许建议两位家长配合:一人负责固定采血的手臂,另一人安抚孩子并固定其身体其他部位。
总结
缓解学龄前儿童对抽血的恐惧,家长要做到诚实沟通、有效固定、分散注意力,并在抽血后给予积极强化。通过科学引导,我们完全可以将普通抽血过程转变为培养孩子勇气和应对困难能力的成长机会,对其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冯方杰
绘图: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何宗静
审核:邵长辉
![]()
![]()
![]()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