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退台湾后,面对残局时常对亲信感慨:“若畅卿尚在,剿共大业未必中辍。”这句叹息指向其首席智囊杨永泰——那位在1936年殒命汉口码头的“当代卧龙”。杨永泰之死被视为国民党战略能力衰退的转折点,其独创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略随之人亡政息,最终影响了国共博弈的走向。
![]()
杨永泰这人,拿手的不是阵地上拼谁火力猛,他把事整合起来的劲道更稳,广东高州出来的前清秀才,年轻时在孙中山身边转,又同西南那几家打交道,耳朵里灌进去的,多是人怎么用、局怎么摆,1928年黄郛牵线送到蒋介石案头,没多久就拿出个路子,削藩推恩四个字,手里分法子,经济那头去分冯玉祥的人和粮,政治那头盯着阎锡山的班底,军事那边压李宗仁的锋口,外交去把张学良拉过来,人没动多少,天平偏过去,三年时间,原本散成几摊的地盘有了主心骨,这套把政治经济外交一起拧的思路,后来对付红军就有了底稿。
![]()
1932年鄂豫皖那块反围剿,杨永泰盯住的,不是地图上哪条线画红了,他先把红军和军阀的区别拎出来,军民绑在一块,信念这根筋绷得紧,只打仗,不好收尾,他递上去一份长文,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招数摊开给人看,盐和药不让进苏区,脉络先卡住,乡间把保甲连起来,连坐往下压,话头要占,宣传上把红军的形象往下拉,三只手一起抓,鄂豫皖那边立刻就有反应,张国焘的部队缺口粮缺药,和群众的线被割断,只能往西退,蒋介石看在眼里,把他放到南昌行营当秘书长,桌上那些要紧的决策,他坐到前排。
![]()
第四次围剿的阶段,1932到1933,杨永泰把七分政治这句话落到地上,基层得抓住,行政督察专员一层层压到村口,乡里那些合作组织拢起来,钱粮先过手,军队往前推一步,后面就要扎堡,碉堡一串连起来,白天立得住,夜里也不空,经济这边紧着,盐铁专卖走起来,土地重新分一下,盘子打散再装一遍,苏区的社会和生计被拆开再拼,陈毅回忆里写过,中央苏区的面积缩到不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市场里一撮盐的价被抬到一百倍,路越走越窄,要不是临时中央那几次硬往正面顶,杨永泰这套蚕食的法子,再磨一阵,苏区的口子更小。
![]()
到1935年前后,风向变了,杨永泰管剿匪的事管得深,碰上陈立夫兄弟的CC系,火力都在台面下,他把党政军的权往剿总那里拢,动的,是各派手里的那点杠杆,1936年十月,人刚到湖北省主席的位置,汉口码头出事倒下,临终丢了句早知必有今日,意思很直,蒋介石出手要查,结尾没下文,坊间把线指到CC系,这场扯拽,把国民党能不能留住谋局的人,露出了一个缺口。
杨永泰不在之后,围剿的方向又回到兵力堆上,第五次围剿靠人多地广,把红军逼上长征这条路,配套那一层政治上的持续压力没跟紧,红军的队伍在走,在找出口,韧劲反倒更硬,蒋介石晚年回望,提到湘江之后的那段,如果杨永泰还在,追击不会只靠中央军,他当时的盘算,是把西南的军阀都拉到线边,封锁一道一道围起来,管住通道,不去一股脑追,后面的影响也显形,少了他这个平衡点,CC系和黄埔系的角力更热,抗战年代里一些绕路的政策冒出来,曲线救国就在那堆方案里走成了样子。
讲回这个人,事做成不少,可他手里那套集权的模型,把权集中到一个口子,短期看,围剿的效率抬起来,时间拉长,派系的缝越裂越大,他那次把红军逼上长征的战术胜利,换来的,是中共换打法的机会,蒋介石后来叹息,心里惦记的,是另一条可能的路,如果杨永泰能把七分政治里太硬的部分收一下,比方保甲连坐引出来的民间反感,从土地这条线上去做和民心的争夺,也许能把局往另一面搬一点,历史没给试验的机会,外间曾叫他毒诸葛,这个称呼挂在那里,人走早了,像个路标,国民党这边少了一个能排局的人,方向感就乱了几度,中共那边在极窄的缝里,练出来一个更能扛的领导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