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各大电影节评奖机制的讨论近期持续升温,连带“撕奖”一词随之出圈。网络流传不同版本“撕奖段位图”,历数巩俐、张艺谋、张曼玉等华语电影人为亚洲影片争奖的“战绩”。种种描述,将电影节评委会议变相等同于家门口菜市场议价——买胡萝卜还是南瓜,全看小商贩们谁更会“吆喝”,谁更敢“撕扯”。
这类想象的滋长,本质源于电影节评审机制的神秘感。相较于把公关营销战打到台面的奥斯卡,采用小评审团制度的电影节,选片与评奖过程之封闭宛如“密室裁决”:寥寥数人,各有来头,他们观影、讨论、投票,最终决定奖项归属。外人难以窥见“小黑屋”内的交锋,只能由事后的只言片语拼凑过程,体会其中的角力与妥协。
比如2005年的柏林电影节,评委白灵曾公开透露,她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向其他评委们讲解《孔雀》的中国文化背景,才让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被看见。又比如,许多海内外电影人都曾透露,有些奖项的归属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某一位评委的有力论述,或是对某一倾向的坚持,都可能改变一部电影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便“撕奖”听来狗血轻佻,但它折射出电影节评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内部博弈。这种博弈,并非简单的“撕扯”,而是同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撞磨合。身在其中的华语评委,肩负着解读、转译亚洲电影文化与历史背景的责任,他们的主动沟通,远非意气之争所能概括,更是基于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的表达,是在为华语电影争取被公平看待、被深入理解的机会。
![]()
遗憾的是,当下越来越多声音开始滑向一种简单的、扭曲的极端:华语电影或电影人得奖,似乎总要联想到“评审团有自己人”。辛芷蕾捧得威尼斯影后桂冠,社交平台炒作的是“赵涛撕奖”;而东京电影节白百何颗粒无收,评委文晏便陷入舆论漩涡,被指“不作为”甚至“有意压制”。
但艺术哪里是非胜即败、非友即敌的游戏呢?历史上无数与奖项擦肩而过的珠玉之作,早已证明了自身超越时光的价值。有关“撕奖”的喧闹讨论,某种程度上暴露的是华语电影自身的焦虑——既渴望国际认可,又难以全然信任评价体系的公正,反而以自己所鄙夷的“潜规则逻辑”去解读复杂的艺术评判。
是时候打住了,华语电影走向世界,核心从来不是“撕奖”,而是不断涌现的实力之作,与有能力参与国际对话的成熟影人。比起“扯头花”的想象,更重要的依然是成熟自信的心态。正如辛芷蕾回应争议时所反问的:若能运作,何须等待14年?相信一点简单的事情吧:真正的突破无关奖项加冕,而在于以艺术的卓越,成就平等的对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