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有小人为迎合他,曾献计:把梁山泊800里的湖水放掉,全部变成农田,那获利可就大了!
王安石自然知道他出的是馊主意,于是便颇具幽默感地笑问他:这倒是个好办法,但是,放掉的水,要安顿到哪里呢?
旁边的刘攽看不下去了,讽刺道:在梁山泊旁边,再开凿一个八百里的湖,不就成了?
这个官员便非常尴尬地站在一旁了。
很多人都觉得,这件事是讽刺王安石变法所编的政治笑话。
但是其实,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比如,大文学家苏辙,便曾经听说有人真的出主意,要把梁山泊放干变成良田的事情,还写了一首《梁山泊》的诗来表示担忧。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啊!
上有好者,下必有奸佞小人去谄媚,去讨好,哪里管得了什么“科学性”?
倘若遇到一个糊涂领导,真的按照馊主意去做了,那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但小人之所以为小人,便是根本不会计较这些老百姓的利弊,只会想着如何谄媚上司,才能让自己获得最大利益。
究其深层原因,绕不过自私自利四个字。
这个故事我是从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的《水浒寻宋》。
作者引用这个故事,主要目的不是想表达我上面的意思,而是在论述梁山泊变迁和发展史中的一味“调料”,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但是我读完这一整篇,却唯独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不仅有趣,而且讽刺意味十足。
![]()
所以,关于水浒的学术书籍,我首推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的这本《水浒寻宋》。
灵活有趣的小品文,丰富的史学论证,再结合《水浒传》中的风土人情(而水浒一直是我最喜爱的书籍之一),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样的文章,构不成学术论文式的东西,但却颇有趣味。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些内容,大家感受下,蛮有意思的都。
《水浒传》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顶级文学作品。
其中所呈现的宋元时期的各种风土人情、制度衙署、社会经济、商业市肆、衣食住行、戏剧杂技、礼仪风俗等等,不可谓不丰富,倘若杂以其他“正史”文献的记载,那自然能够别开生面并让读者喜闻乐见。
毫无疑问,虞先生,明显是做到了。
(一)《水浒传》的四种读法
第一种,是历史学的方法。
其主旨,是探讨《水浒传》中的内容、人物和历史事实究竟有何种关系。这不难理解,因为历史上确有宋江起义之事,三十六天罡也大多有历史原型,梁山泊也有其历史变迁,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出过努力,比如,我国的余嘉锡、日本的宫崎市定等人。
第二种,是文学的读法,可以分为文学考证和文学品鉴两类。
文学考证,是探究《水浒传》和文学史史实的关联,即水浒故事的变迁、作者和流派等等;文学品鉴,即对小说进行赏析和品评,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有金圣叹、李卓吾、张恨水等人。
第三种,是社会学的方法,也可以分为两类,社会史的方法和社会学个案的方法。
前者认为,虚构小说都有其历史真实包含其中,《水浒传》中的社会风俗可以作为历史真实风俗的参考;后者认为,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也可能有历史原型,所以将其作为了解社会历史的读物,是可以的。
第四种方法,是实用型的读法。
也就是说,从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中得到启发,归纳出一些教训和原则,分析出一些人性,并将其用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这种读法,最成功的人之一,便是我们的伟人,他老人家对《水浒传》的热爱,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
当然,肯定会有杠精说,《水浒传》是虚构的小说,你就是有四百种读法,能有个屁用?
持这种意见的人,不足与语。
《水浒传》作为我国的顶级文学作品,是经过历史的检验留存下来的,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宝藏,是取之不尽的。
另外,如果只看到“实用”性的东西,觉得文学、历史都是虚无、是扯淡,研究他们毫无意义,只有科技、物理等实用科学才值得大力研究。那就先把“文化自信”四个字认真想想。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悲哀的,当我们不再知道唐诗宋词,不再知道经史子集,不再知道四大名著……
即便是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家,有可能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这些年,崇洋媚外的家伙还少了?
优秀文化之根断了,其他的也就好断了。
(二)《水浒传》挑错
《水浒传》中,其实历史、地理方面的常识性错误不少,随意举出几例,如:
1)开头第一回说“嘉祐三年……有一大臣,越班启奏”,天子看时,是参知政事范仲淹,但其实,范仲淹早在皇佑四年便去世了,死了六年,还能“越班启奏”,的确很诡异。
2)高俅发迹的故事中,提到的小王都太尉王晋卿,其实是神宗皇帝的妹夫,但在小说中,却成为了神宗皇帝的驸马,活活矮了一辈。
3)宋江投降的年代,历史上有明确记载,书中的年份,其实与真实年份相差一年。
4)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没什么山路,晁盖等人到东京贩枣,也不会经过黄泥岗,如果杨志有点地理知识,便知道这群人是特意绕路,不是啥好人。
5)武松从沧州到清河县看望武大郎,其实根本不会经过阳谷县,若要经过,需要向南多绕二百里路。
![]()
像这样的历史、地理方面的常识性错误,《水浒传》中不少,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水浒寻宋》这本书或者相关学者的论述。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水浒》并非由一人所写,这些“低级错误”其实说明了《水浒传》作者这方面的知识有限。
这也侧面说明最后修订《水浒》的人,绝非罗贯中,不然以他的史学修养,不大可能出现这么多低级的历史、地理错误。
另外,古代地图稀少,我们这样地大物博的国家,搞不清正确的地理方位,才是真实的。
对《水浒传》中每一个“点”都考证出个子丑寅卯,没有必要,但是明确其中一些明显的错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水浒传》。
另外,从这些错误中,有些大神其实可以推测出水浒成书的相关问题,这就很考验领悟力和见识了,也算是反面的一些贡献吧!
(三)《水浒传》中的李师师
《水浒传》中,安排了李师师作为中间人物,为宋江的招安进行穿针引线。
李师师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的人选,是小说中写了李师师和道君皇帝之间,有一段风流韵事,其实这并非小说家言,在历史上,确有李师师这个人,她和宋徽宗之间,也的确有过一段“故事”。
根据史书的记载,宋徽宗政和六年以后,经常“微服出巡”,驾临妓馆勾栏,有时候甚至彻夜不回宫,李师师和宋徽宗,大概便是这段时间认识的。
几年后,宋徽宗幸临李师师的事情,民间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甚至有言官直接上奏,批评宋徽宗夜宿“某娼”家,这个“某娼”,自然便是李师师了。
除了宋徽宗之外,李师师还和当时许多名人有关系。
经常出入李师师馆社且非常著名的,有两个“邦彦”,即浪子宰相李邦彦,和著名的词人周邦彦。
而李师师,与周邦彦关系最好,据说是有真感情的。
李师师、宋徽宗、周邦彦之间,还有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
说,某个冬夜,周邦彦到李师师家,谁知不久,宋徽宗也来了,可能是太仓促,周邦彦只好在李师师房间里藏了起来。
宋徽宗亲自拿来了一个江南上贡的新橙送给李师师,两人随即打情骂俏起来,周邦彦在场,自然听得一清二楚。
过后,周邦彦醋劲大发,写了一首《少年游》的词作,这首词还挺有名的,词曰: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
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一句“纤手破新橙”当真是形象之极,也有着无尽的“醋意”。
无论李师师对道君皇帝是假意寒暄,还是真的殷勤,反正,周邦彦是打翻了醋坛子。
想象当时他的心情,一定大为有趣。
等到李师师下次见到宋徽宗时,便唱起了这首曲子,宋徽宗才知道那晚并非只有两人,自然大怒,虽然李师师是娼家,但毕竟是自己的“女人”,便询问是谁作了这首词,李师师只好回答周邦彦。
宋徽宗一怒之下,便将周邦彦贬到外地。
后来宋徽宗再来,李师师却不在,询问之下,才知道是给周邦彦送行去了。
等李师师回来,宋徽宗问她周邦彦有什么言语,结果李师师给宋徽宗唱了一首周邦彦新作的《兰陵王》,其中大有称颂宋徽宗之意,宋徽宗听罢大喜,后又将周邦彦召回。
这个故事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真假难辨。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本故事纯属虚构。
但是宋史专家虞云国先生经过分析和史料阅读,却认为,这个故事未必全假。这些,在《水浒寻宋》这本书中,有更详细的介绍。
《李师师》这一篇是《水浒寻宋·人物篇》中的一个,篇幅占据不小,几乎可以算是李师师的小传,从李师师的身世说到爱情,再到结局,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而且写的极有趣味。
(四)善终的梁山好汉
在《水浒寻宋》中,将得以善终的梁山好汉分为了5类,分别是明哲归隐型、佛道感化型、专业人才型、顺从良民型,以及效忠朝廷型。
5大类,42人。
也是征方腊回来后,生还的人数。
虞云国先生认为,死生是大事,作者让梁山好汉中的某些人得以善终,或许隐含了《水浒》作者的理想寄寓和价值判断。
在这5类中,是不算宋江、李逵、吴用、花荣、卢俊义这五人的,因为他们或被毒酒害死,或自缢身亡,都不能算是“善终”。
这传达出的深意,无疑是统治阶级不允许造反者领袖和骨干有好下场的思想。
其余人等,大概都隐喻了一些其他“信息”。
![]()
明哲归隐型,包括浪子燕青、混江龙李俊、童威、童猛等人,这反映的是知进退、知荣辱的生存智慧。
佛道感化型,包括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入云龙公孙胜、神机军师朱武等人,这体现的是佛道两教对民间思想的深刻影响。
专业人才型,包括神医安道全、紫髯伯皇甫端、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玉臂匠金大坚等人,这突出了一般民众对于专业人才的推崇,正所谓“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顺从良民型,包括小旋风柴进、扑天雕李应、活阎罗阮小七、铁扇子宋清等人,所传达的思想非常明确,那便是,不管你是谁,只有做朝廷的良民和顺民,才有好果子吃,才有善终的可能。
效忠朝廷型,包括美髯公朱仝、镇三山黄信、病尉迟孙立等人,这隐含着忠君报国的价值观,说白了,还是水浒作者,仍然存在封建忠君的思想,比起《红楼梦》强烈的反封建性,思想境界就差远了。
《水浒》的作者虽然给这些“幸存下来”的梁山好汉,都安置了结局,但明显是有倾向性的,而且是矛盾的。
如果我们再细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5类可以再概括为2类,一类是隐退,一类是继续为朝廷效力,这正体现着作者的矛盾性。
一方面,功成名就后及时隐退,是一种生存智慧。
比如范蠡一直都是后人赞美的对象,作者施耐庵似乎也很喜欢,所以他让隐退的人,逍遥自在,甚至成为海上霸主。
另一方面,《水浒》作者又有强烈的封建忠君思想。
所以会让朱仝等人做到太平军节度使等职位,而朱仝、黄信等人,本来便是朝廷官员,他们上梁山,大多都是被“赚”上去的,是被宋江等人搞得家破人亡后,不得已才上山的,所以尤其情有可原。
而反观征剿梁山失败后便立马投降的人(关胜、呼延灼等人),作者便毫无同情的进行了“道德审判”,最终的结局,都没有多好。
综合上述这一点点的内容(不足《水浒寻宋》的百分之一),可见,《水浒寻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这让我们看到了,《水浒》中的每一个风物都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和精妙,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借助《水浒》切入到宋元时代,深刻窥视当时社会的各种风貌!这实在要比市面上那些“乱谈水浒”的书,高明太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