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凭着亲民的价格和随骑随走的便捷性,早已成为城市人出行圈的“当红选手”。在上海,500万到800万辆的实际保有量,撑起了日均903万人次的骑行量,甚至超过了地铁客流,妥妥成了短途出行和接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角色。
不过,走红的同时麻烦也不少:超速、逆行、闯红灯、乱停乱放,还有偷偷改装的情况屡见不鲜,成了城市交通治理里让人头疼的“顽疾”。
过去有些城市试过“禁摩限电”,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倒逼着治理思路从“硬堵”转向“巧疏”。
![]()
新国标(GB 17761-2024)的实施,就是这一转型的重要信号。虽说明确了25km/h限速、必须戴头盔、不准改装这些规矩,还搞了以旧换新补贴,但执行起来还是难题不少:监管人手不够、非机动车道总被占用、老车子更新换代慢。
也正因为这样,各地琢磨出的科技赋能、大家一起管的办法,倒画出了系统治理的新样子。
新国标构建的安全框架,需要全链条管控落地生根。与以往单一限速不同,新国标通过“标准约束+政策激励”双轮驱动,明确25km/h限速、头盔强制佩戴等要求,同时以以旧换新补贴推动安全升级。
![]()
这一思路在地方实践中得到深化:天津推动新国标深度嵌入生产流程,指导企业建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爱玛、雅迪等龙头企业入选工信部“正面清单”,600余款合规产品覆盖九成主流品类;德州更构建全链条监管平台,纵向贯通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横向联动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发现违规后10分钟内完成预警推送,1小时内处置违规车辆,实现“生产有标准、销售有记录、回收有渠道”的闭环。
这种从源头把控质量的实践,有效遏制了非法改装与劣质电池流入市场。
技术创新正在破解监管难题,推动治理从“人管”向“机管”跨越。传统人工执法效率低、冲突多的痛点,在智能技术应用中得到缓解。
![]()
北京试点的电子警察抓拍系统实现违法精准识别,深圳推广的数字号牌与RFID技术提升溯源效率,而德州的“电子身份证”让每辆车的合规性、维保记录可扫码查询,维修网点的改装行为也被实时监控,倒逼23家违规网点整改。
基层治理中,技术应用更显精细:深圳龙华区引入AI视觉分析平台,在中小学出入口抓拍未戴头盔行为,半年内家长头盔佩戴率从60%升至90%以上;观湖街道通过“充电设施一网统管”,绑定“人-房-车”数据2.39万条,筛查出60块疑似超标电池,将执法场景从“马路”延伸至“社区”。这些实践证明,技术赋能让监管从“被动查处”转向“主动防控”。
![]()
路权保障与多元共治,让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路权失衡是事故频发的重要诱因,深圳龙华区民治街道通过改造桥底空间增设3000余个专属车位,实现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物理分离;宜昌则通过立法统一登记信息,升级防伪号牌并搭建“警辅通”系统,保障执法精准性。
治理温度体现在柔性举措中:东莞设立执法缓冲期,推行“非现场转现场”执法;观湖街道发动党员志愿者宣传引导,通过“线上意见征集+线下议事会”吸纳100余条群众建议,将治理“难点”转化为服务“亮点”。
更关键的是构建协同生态:天津推动生产者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点70余个,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观湖街道撬动市场资源改造74处充电场所,企业通过规范管理实现盈利,形成“政府减负、企业盈利、群众受益”的双赢格局。
![]()
构建长效治理机制,需实现技术、法治与社会共治的深度融合。技术层面,应推广德州全链条平台与龙华AI监管模式,建立生产动态目录,实现“车-电-人-网点”全关联;规划层面,需按事故研究提出的“非机动车道不低于2.5米”标准优化路网,结合东莞“即买即上牌”等便民举措提升合规意愿;
治理层面,既要压实配送平台与物业责任,更要借鉴“随手拍”模式开通群众举报渠道,激活社会监督力量。法规体系需持续完善,从清华余凌云提出的行政法比例原则出发,避免“以禁代管”,通过地方性法规修订实现精细化管理。
![]()
说到底,电动自行车治理就是一门平衡城市安全与民生需求的“精细活”。从新国标的制度设计,到德州、深圳的技术创新,再到观湖街道的基层共治,这些实践都在慢慢跳出“一刀切”的粗放管理模式。
未来,只要继续把源头管严、把路权划清、把大家的力量聚起来,就能建出安全又有序的慢行交通体系,让电动自行车真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好帮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