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连意大利都不如,还差点被瓜分成“拼图”。
可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拿下了世界贸易的半壁江山。你有没有想过,这一百年中国到底经历了什么?
英国媒体深入剖析后,在一些报道里头就直指,中国这股子崛起劲儿,离不开科技领域的几个关键人物,尤其是三位科学家,他们在各自地盘上发力,直接帮国家解决了吃饭、安全和科技自立的难题。
那么,这三位“推动者”究竟有多么重要?让我们逐一探讨。
航天奠基:钱学森的开拓引领
钱学森的归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带来了曙光。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在航天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此时的钱学森,在美国已声名显赫,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参与多个美国绝密火箭项目,在火箭和空气动力学领域造诣深厚。然而,当祖国召唤时,他毅然决然地冲破重重阻碍,于1955年回到祖国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立即投身于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建设。他组建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仅有20名本科生起步,开启了艰苦卓绝的科研征程。在早期东风导弹的研发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导弹偏轨频发,科研条件简陋,缺乏先进的计算设备,许多复杂的物理计算只能依靠算盘进行。
但钱学森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入系统工程方法,将气动、推进、控制等模块并行优化,通过大量手绘轨迹图,不断迭代改进。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努力,1960年,东风一号射程200公里成功发射,填补了中国近程导弹的空白;东风二号射程达600公里,壳体采用本土钢铝复合,耐热涂层自研,精度大幅提升。
钱学森的贡献不仅在于导弹技术的突破,更在于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他亲自为大学生和青年科技人员编写和讲授“飞弹概论”“星际航行概论”等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天人才。
如孙家栋等,形成了代际传承的良好局面。到1970年,中国导弹覆盖中远程,成本大幅降低,发射频次远超西方同期。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成为具备战略导弹能力和航天探索能力的国家。此后,钱学森的航天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中国的航天事业领跑全球,空间站满负荷运行,神舟系列飞船频繁往返,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图像新鲜出炉,载人登月工程加速推进。发射场从酒泉扩展至海南,运力倍增,商业星座成型。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开辟的道路,使中国在航天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的跨越。
粮食保障:袁隆平的创新突破
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为中国解决了粮食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上世纪中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短缺问题,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袁隆平从小目睹了饥饿带来的苦难,立志要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0年,袁隆平在湖南田间偶然发现了一株高产水稻株,这一发现为他开启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大门。次年,他观察到水稻播种分离现象,敏锐地锁定了杂交潜力。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1970年,在海南发现了野败株,其雄穗空壳率高达99%,这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带来了关键突破。
以此为基础,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即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1973年,籼型杂交稻配套成功,1976年开始大规模推广。
杂交水稻的推广带来了显著的效果,亩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20%以上。早期,种子纯度是一个难题,袁隆平通过采用隔离网繁育的方法,将种子纯度提高到98%。到1980年代,杂交水稻覆盖了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每年为国家增加粮食产量以亿吨计。
此后,袁隆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1995年,两系光温敏法突破,省去了保持系,育种周期缩短2个月,成本降低30%,产量进一步提高5 - 10%,同时株高优化至110厘米,穗粒增加15%,抗倒伏能力提升25%。1997年,超级稻项目启动,采用分子标记选育技术,育种周期从12年缩短至6年。2010年,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2021年双季稻亩产达到3000斤。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还对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杂交稻推广到70多个国家,在非洲的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产量比当地品种翻了3倍,甚至被印上了纪念币。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行了相关教材,推广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其零转基因风险的特点,甩开了西方的技术路径。如今,杂交稻占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8%,每年多养活7000万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核盾支撑:于敏的隐姓埋名
在冷战时期,核武器的威慑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于敏深知核武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他隐姓埋名,投身于中国氢弹的研发工作。
1961年,于敏领衔氢弹预研小组,从零开始研究核物理。当时的科研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万吨级的计算机,仅有上海的一台万次计算机,且只能在夜间使用5%的时段。
于敏凭借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顽强的毅力,手摇积分百日,推导出辐射内爆理论,将压缩均匀度提升了40%。他设计的于敏构型,单级简化了40%的部件,适应了中国本土的铀资源情况。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空爆成功,威力达百万吨级,从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中国仅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这一速度在全球核大国中是最快的。美国的这一过程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
于敏构型与美国的T - U构型并列成为全球两大氢弹构型标准,后续东风三号导弹搭载氢弹,圆概率偏差(CEP)降低至500米,多弹头突防能力达到90%。于敏团队的理论成果为后续20年内的核武器库建设提供了支撑,使中国的核武器服役时间延长了20年。
如今,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近65GW,位居世界第一,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东风-61导弹射程达1.2万公里,精度顶尖。中国的核技术还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核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于敏的贡献不仅在于氢弹技术的突破,更在于为中国构建了坚实的核盾牌,使中国在国际博弈中有了强大的战略底气,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和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语
钱学森、袁隆平、于敏,这三位推动者分别在航天、粮食、核武领域取得了关键突破,他们的贡献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从生存压力中解脱出来,迈向繁荣富强。
他们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轨迹,也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崛起的征程中,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