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听过一个孩子反复说:“我真的不行”?
不是撒娇,不是偷懒,而是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眼神躲闪,仿佛连呼吸都怕打扰别人。
这样的孩子,往往正在经历一种我们不太容易察觉的痛苦——抑郁情绪下的自我否定。而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否定常常会引发一个恶性循环:越觉得自己不行,就越不敢和人接触;越不接触,就越确认“我真的不行”。
![]()
一、“我不配”成了他们的口头禅
很多家长一开始以为孩子只是内向、害羞,或者青春期叛逆。但其实,当一个孩子频繁用“我做不到”“没人喜欢我”“我说话大家都会笑我”这类话来描述自己时,这已经不是性格问题了,而是内心在发出求救信号。
尤其是在学校、班级、社团这些集体环境中,他们特别容易把自己放在“边缘位置”。不是不想参与,而是害怕说错话、做错事,被人看不起。久而久之,干脆选择沉默、回避,甚至逃课、拒绝上学。
二、退缩不是懒,是心理能量耗尽了
很多人误解:这孩子怎么这么懦弱?别人能行,他怎么就不敢?
但真相是——抑郁状态下的青少年,心理能量早就被“自我攻击”消耗得差不多了。他们每天光是起床、洗脸、走进教室,可能就要花掉普通人一天的勇气。
而一旦他们在集体中遭遇一次小小的挫败(比如发言被同学打断、小组活动没人主动邀请),就会立刻验证那个早已根深蒂固的信念:“看吧,果然我不行。”于是下一次,他们退得更远一点。
这个循环一旦形成,靠“加油”“你要自信点”这种鼓励,往往起不到作用,反而会让他们觉得:“连爸妈都不理解我,我是不是真的没救了?”
三、打破循环,需要“看见”而不是“纠正”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庭。父母焦急地问:“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我们的回答往往是:先别急着“解决问题”,试着去“看见”孩子的感受。
比如,当他再说“我真的不行”的时候,不要马上反驳“你怎么不行?你上次不是做得挺好吗?”——这听起来像是否定他的情绪。
不如换成:“听起来你现在特别累,是不是最近发生什么事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回应,不是纵容,而是给情绪一个出口。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他才有可能一点点重新建立对世界的信任,也才有机会走出那个“否定—退缩—更否定”的死胡同。
四、家庭,是孩子最后的安全岛
学校和社会环境很难完全改变,但家,可以成为孩子心理重建的起点。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父母不是心理医生,但可以成为孩子情绪的“容器”。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稳定、接纳、不带评判地陪伴。
有时候,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难,但我在”比一百句“你要坚强”都有力量。
如果你身边也有总说“我真的不行”的孩子,请别急着责备或忽视。那可能是他在用最无力的方式告诉你:我快撑不住了,但我还不想放弃。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还没彻底关上门之前,轻轻敲一敲,说一句:“我在这儿,你不用一个人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