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深圳中农秸美科技公司的展台前挤得满满当当。
有人伸手摸展台上的秸秆纸制品,有人拿着装纤维素的瓶子对着光看,还有人拉着工作人员问个不停。
这些看起来和日常用品没差别的东西,真能让每年近10亿吨秸秆摆脱“废物”身份?专家说这项技术“国际领先”,它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
秸秆里的三样宝贝
中国每年能产生多少秸秆?理论上有9.77亿吨,实际能收集起来的也有7.37亿吨。过去这些秸秆的处理方式,要么点火烧掉,浓烟滚滚呛得人难受,还污染空气;要么粉碎了还田,可分解太慢,下一季庄稼种植都受影响;偶尔压成燃料棒发电,或者做成廉价板材,污染大还赚不到钱。
中农秸美他们用生物酶“分解”秸秆,把里面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这三种主要成分,像做精细手术似的拆分开来。整个过程要用到四个大罐子,每个罐子里装的酶都不同,秸秆顺着流程过一遍这四个罐子,出来就变成了三种能用在工业上的原料。
![]()
这技术牛在哪?传统化学方法得用氢氧化钠,在160℃高温下煮秸秆。这样做不仅费电、费水,还会冒出又黑又臭的废液,污染特别严重。而生物酶的方法,能耗直接降了70%,用水量少了80%,最关键的是几乎不产生污染。
拆分开的三样东西用处都不小。纤维素能做纸浆,还能做成纺织纤维;半纤维素可以加工成木糖、糠醛;木质素未来甚至能用来做航空燃油。更妙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混着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还能做成高效有机肥,直接撒回田里肥土。这才算真正把秸秆“吃干榨尽”,一点没浪费。
![]()
这条路走了十多年
技术听着挺好,但从实验室搬到工厂,可不是件容易事。臧立华团队在实验室里做了上千次试验,单是调试酶的配方,就耗了好几年。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的秸秆,结构都不一样,需要的酶也得跟着调整。
技术成熟后,新的难题又冒出来——环评。安徽宿州秸秆多,是个好地方,但环保要求也严。当地环保部门对这种新工艺有点不放心:生物法真的不会污染吗?为了打消顾虑,臧立华带着团队在现场演示了整个生产流程,污水处理的效果一项项摆出来看。
![]()
2024年9月,安徽宿州的万吨级产业化基地总算建好了。可调试阶段还是不顺利,酶催化装备老出问题,物料输送系统动不动就堵了,几吨重的原料卡在里面。
团队只能靠人工清理,连续忙到凌晨是常有的事。改了又改,试了又试,生产线总算能稳定运行。到2025年10月,新增的智能化自动生产线也投产了,产能一下翻了一倍。
为什么说这门生意能赚钱?
技术再好,要是不赚钱,也没法推广开,我们来好好算笔账。
![]()
先从成本说起,中农秸美生产的生物基纤维,成本比传统化学纸浆低30%-40%。为啥能省这么多?主要在三个地方省钱:一是能耗低,用生物酶不用高温高压,电费就能省一大笔;二是水耗少,水可以循环用,不用总抽新水;三是不产生污染废液,省了处理废水的钱。
我们接着看市场,中国一直是纸浆进口大国,2024年进口了约6500万吨纸浆,国内市场的缺口特别大。而且现在禁塑令越推越严,纸浆模塑制品的需求涨得特别快。2022年国内纸浆模塑市场规模有154亿元,可塑料食品包装市场有3856亿元,纸浆模塑的渗透率才4%,能替代的空间大着呢。
![]()
具体到一个工厂能赚多少钱?中农秸美设计的12万吨级标准工厂,占地大概100亩,收秸秆的范围在50-100公里内,预计一年能产生物基纤维7.2万吨、黄腐酸产品4.8万吨。
第三十二届农高会上,已经有四家企业跟中农秸美签了战略合作协议,陕西杨凌、河南夏邑两地政府也签了合作。这说明市场是认可这项技术的。中农秸美的计划是,在“十五五”期间,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几十个这样的工厂,一年能处理近千万吨秸秆。
![]()
从中国方案到全球视野
2025年3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给这项技术做鉴定,结论是“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评价说,这项技术既解决了原料依赖的问题,还培育出了新质生产力。
“国际领先”到底意味着什么?过去,酶制剂技术大多握在欧美企业手里,中国企业大多只能做产业链下游的活儿。现在,中农秸美靠自主研发的酶制剂,把这个技术垄断打破了。这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在产业话语权上往前迈了一大步。
![]()
中农秸美的目标可不止在国内,全球每年产生的农业秸秆超过30亿吨,很多国家都面临同样的处理难题。
他们计划往中亚、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秸秆多的地方走,输出“技术+装备+标准”的整套方案,甚至还想推广芦竹这种高纤维植物的种植,在全球布局绿色产业。
![]()
这个产业的环保意义也得提提,每处理1万吨秸秆,能减少1.2万吨碳排放,还能节约8万吨淡水。要是中国每年7亿多吨可收集的秸秆都这么处理,减排效果想想都觉得可观。
而且,通过“就近收储-酶解加工-下游转化”的模式,能在县域里形成就业链条。一个12万吨级的工厂,预计能带动500人就业,农民卖秸秆也能多一笔收入。
![]()
从没人要的“绿色烦恼”,到能创造价值的“金色宝贝”,秸秆命运的转变,其实也反映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进步。过去我们常跟着别人的脚步走,现在慢慢有能力制定自己的标准,把自己的方案推出去。这场从田野里开始的技术革命,说不定正在改变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全球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