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剧院创演的琼剧大戏《黄道婆》以衣披天下的黄道婆传奇人生为蓝本,讲述了一位纺织匠人胸怀博爱被记录于历史的故事。当创作者们在史海钩沉,黄四娘(后称黄道婆)的人物形象如何能够得到当代观众的回应,需要从剧目立意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深刻的思考。很欣喜,创作者们找到了答案。黄四娘,一个旧社会里没有主体身份的女性,却在历史中彰显着主动性的生命力,这种主动性彰显本质上是蕴含于人物中的中国文化基因的表现,可以说,用文化之笔勾勒起的人物孤光为人物与当代观众对话提供了确定途径。
![]()
剧目开篇便是黄四娘海上逃亡场景的再现,剧作者们简洁地交代了黄四娘之所以要踏上商船逃亡的原因,她遭到了夫家的虐待,挚爱的纺车也被砸了,她生存的希望破灭了。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黄四娘的过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痛苦中坚持纺车劳作。“纺车”这一她生命中的关键词,在剧目开始就被鲜明地提炼出来。毫无疑问,“纺车”这一意象是黄四娘到黄道婆,由“技”到“道”的核心载体和精神图腾。由此,黄四娘因为看到了黎族峒主拜雅的纺车而重新燃起生命之光,拜峒主为师学习织锦,黄四娘生命因为纺车再次铺展。
如果黄四娘就此成为一代纺织商人,那便是另外一种大人物的叙述模式,此剧的别出心裁之处就在于,主创以一种日常叙述的角度,无复调性地描述了一个女子在困苦中站立的人格精神。此剧的结构好如一棵树,主干铺陈的是黄四娘的“匠魂”文化,枝干中生发的情感和人物皆由主干中的匠心文化一一带出,这种叙说是克制的,也是成功的策略。
古人云,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剧中黄四娘行动轨迹紧紧围绕着织布这一事件展开,戏剧目的的舞台呈现有明确的方向,那就是黄四娘纺布。对于伟大历史人物的正面书写,是必须的,但在这部剧中,对于人物的正面书写从一开始便被有意隐藏起来。舞台上,观众看到的黄四娘与一些历史女性叙事中形象有所不同。最初,黄四娘的人生锚点并不是追求英雄主义,她寻找的是她自己活下去的方向。当她被救醒来后,并没有感到重生的欣喜,直到看到峒主的纺车,她忘乎所以地冲上前去,观众们霎那间感受到这就是那个被命运选中的人,纺车经纬交织,交织出一个新的黄四娘。之后,黄四娘的命运又与纺车交织出一段传奇。不同于一些剧目中人物以改造客观世界为支点,黄四娘的支点是自己救自己。这就为剧目行进中观众理解黄四娘的“痴”有了可靠的铺垫。“纺车的命就是我的命”,纺车是黄四娘在黑暗中行进的一束光,她因纺车而决绝,又因纺车而重生。
![]()
纺布是黄四娘的主要行动事件,黄四娘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皆由纺布事件关联,与其说,创作者勾画了一个与工匠技人的有关的世界,倒不如说勾画了一个技艺匠人的完整精神图景。从某种程度上,拜雅峒主是黄四娘人物形象的B面,这两位以纺织为生的女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虽然剧中没有过多的笔触展现峒主的情感世界,当黄四娘建议把纺车捐出去之时,她的为更多穷人穿上衣的理由,却得到了拜雅的支持,二人对技艺如切如搓,对纺布之道也有相同的思想识见。相同群像人物的设置既有助于增强观众对主要人物的认同感,同时也通过“重复”这一舞台动作把“匠心”道者的自尊、向前、博爱的将神品格高度提炼出来,成为民族文化演绎的生动注脚。
![]()
世间真正的匠者从不缺乏主动爱的能力,在展现黄四娘的大爱之前,剧作者先为我们展现了个人之爱。黄四娘在追求织布技艺之道的征程中,宋五哥是她的同行者,宋五哥说“我背你去”,“你护我一程,我念你一生”。如果说“痴”是技艺道者形象的主要展现,那么宋五哥的人物设计则让我们看到了黄四娘情感真切的一面。创作者选择宋五哥与黄四娘同行的人物关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意在告诉观众,爱是结出果实的土壤。而在之后的情节中,恰恰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一场海上的风暴为黄四娘的生命带来了宋五哥,为黄四娘带来了希望。另一场海上的风暴又带走了宋五哥,从新生再到破灭,黄四娘的生命在经历螺旋式上升的考验,这是黄四娘由“技”到“道”的关键跨越,路漫漫其修远兮,黄四娘又必将一人去求索。此时人物内心坚韧的力量在“爱”的情感线中喷薄出来,在黄四娘最为困惑焦灼之时,宋五哥的“但凡四娘有所想,五哥必定有所成!”话语萦绕在耳旁,此刻,宋五哥的话成为黄四娘坚持做成纺车的力量,编导在这一戏剧空间的描写上,使用了一种虚构性的表达,但却不虚空,与第三场“难忘五哥共患难”唱段相呼应,在一段真挚情感表达之后,在观众的心里,会对二人关系形成艺术上的真实,由此,在黄四娘的“痴”之外,观众感受到了人物情感上的“至真”,这种“至真”让人物灵动了起来,爱是伟大的事业筑成的催化剂,而这种爱不是单向向外输出,还有向内输入,也这是这样,我们理解黄四娘才是在人间真真切切的黄四娘,一个把爱变成爱的黄四娘。之后黄四娘又跟随阿姐回去为更多的穷人织布,人物的成长弧光设计因为有前述“仁•爱”的情节逻辑,便使得黄四娘这一人物形象足够立体、可信。
如果说,剧作的前述篇章里,观众尚可通过结构与人物形象理解剧作主题思想对匠人精神的积极回应,那么在剧作的结尾-《古今交融》篇章,剧作者与当代观众的对话场域完全打开,当现代人穿着传统的布艺衣服走在上海的街头时,黄四娘的织锦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回望历史,文化不会在时间的沧海中被风化,却如老树新生一般不断长出翠绿的新芽。那些如黄四娘的匠人们在创造文化时追求真善美的至纯之心,不断在时空中回响出中国精神的声音。《黄道婆》以中国文化精神立意、独特的故事取材、“重复”人物刻画等方法,把“匠魂”的深厚清晰表现出来。“匠心”通过剧作演绎成为精神符号,为当代观众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文/崔振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