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7块钱,坐2小时“地铁”是什么滋味?
一趟城际出行下来,满脑子只剩一个疑问:又久又贵的城际,到底该怎么承接大湾区全运会的流量?
![]()
昨天是广州全运会限行第一天,7:30-19:30,单双号限行,外地牌禁入。
![]()
久违的亚运会感觉又回来了。很多朋友应该有明显感受,地铁里的人多起来了,人挤人都在贴贴。
感觉有一万个人在等车,平时一趟就能上,现在3趟起步,全勤奖都要被全运会干碎了。
![]()
只有电鸡是真爽了,果然两轮才是最终归宿。
![]()
如果是粤A双号牌,有机会还能卡个bug,在6-8号期间“首违免罚”,也就是说可以678连开3天,7号用上免罚机会就好。
单号牌:为我发声。
不过,最惨的肯定不是单号车牌,而是广佛候鸟、跨城自驾通勤上班的佛山人群,尤其粤E杀不到广州,只能想其它办法了。
限行还卡的是上下班通勤时间,难道说6点出门,晚上8点才下班,这工作时间有点太地狱了,衰过坐监。
![]()
有的人,选择换了地铁,原本自驾50分钟的时间能到市区,现在要佛山地铁换广佛线,再换3号线,换线距离长、人又多。
还有的人,选择了打车拼车,每日来回200蚊起步,铁富豪,这个就比较看钱包或人脉了。
比如说,有一位在房企工作的朋友杰西,在佛山买了房,平时开车上下班,外出拜访什么的都比较方便。
结果,限行一来,麻烦大了。
6号一大早,杰西想着第一天奖励自己一趟优质通勤,打了个滴滴100元回到了珠江新城。
下午外出拜访,决定从科韵路站坐城际回去。这个方案,表面上能省钱,速度又快,地图显示实际上就一个小时出头,这不比开车快多了。
![]()
相比起地铁要换4条线的超级复杂方案,明显要快得多。
城际可是直达!!
![]()
没想到这纯粹是完美的幻想。
首先,坐城际需要实名制绑定地铁APP,或者直接购票,杰西选择的是前者,毕竟一直宣传的是大湾区地铁,尽量减少乘坐麻烦。
其次,发车时刻表在城际站内的一楼是没有显示的,用高德地图用高德地图点击发车时刻表,会有BUG不显示。
于是,杰西坐上了有史以来最感人的一次“地铁之旅”。
5点多进站,快到7点才能出站。
起初,他并没有关注时刻表,觉得即便等也不会太久,而且是上下班时间,最多像18号线一样,等10分钟就到了。
![]()
魔鬼的来了,看候车区的电子屏幕,表面上是半小时一班车。但实际上,仔细研究才发现:
不是,哥们,一个小时才有一班车回佛山啊,这还是5点黄金时间。
佛山西和东莞西的线路是完全不重复的,两者在琶洲分道扬镳,一个向西,一个向东。
搜了小红书才知道,原来是要用12306看时刻表,但已经晚了,来不及回头了。
最恐怖的是在同一个站台,还差点坐错车,直接上了去东莞西的,就差在东莞吃个宵夜了。
![]()
换句话说,如果不提前关注时刻表,错过了一班车后,等待的时间要达到近一个小时之久。
终于,在5:56坐上了城际,好在有座位可以坐,人也不多。
![]()
上了车的体验感还不错,人不多,车不会像刚刚开通时那样临停,速度也很快,若按照高德地图显示的时间,54分钟倒也是很标准了。
到佛山的时候,已经基本没人了。
![]()
出站的时候,杰西的心情也算平复过来,还有点愉悦,起码不用像地铁一直换线,还有位置可以坐,虽然等了一个小时,但刷一刷手机时间也算消磨过去了。
直到看到这条扣费消息,在寒风中瞬间清醒了。
![]()
27块钱!!!地铁才9块钱,还在科韵路白等了近1个小时,已经开始头脑风暴等价交换两顿猪脚饭了。
![]()
对比了一下打车直接到家的价格,80块钱+4块钱高速费, 城际大概1/3,但要花两倍的时间,大家会买单吗?
![]()
他说,这是第一次坐那么久、这么贵的“地铁”,还差点上错车。
虽然,城际对外宣传是像地铁般的丝滑,直接刷卡进站,“半小时到佛山”,但实际上的体验要差很远。
其实,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时间和班次密度上,有点鸡肋。尤其是对于上下班通勤的打工人来说,要把时间卡很死,准时上下班坐上点才能享受到城际的便利。
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杰西并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对城际太有信心了。不然的话,中途的乘坐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人不多,有行李架,座椅也还算舒适,就连旁边挂书包的挂钩,城际列车都准备了。要是需要工作,还有小桌椅可以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加班。
城际,完全就是卡在了地铁、高铁之间的折中选择。
![]()
1、一定要提前查询发车表,提前准备卡好点的话,城际速度还是比开车及地铁要快很多,站点位置都还不错。
2、如果有不懂的线路,在站台直接问工作人员,千万不要看到车就迷迷糊糊的上了,看看这幅图复杂的交路,还敢乱坐吗。
此外,部分城际和地铁站的连接依然有很大问题。
比如说,科韵路城际站和科韵路地铁站、长隆站和汉溪长隆还是地面连接。
![]()
接下来,全运会的开始,广州交通情况势必会更加紧张。
赛事散落大湾区的各个地方,深圳、东莞、珠海、香港、澳门等等,如果能好好利用城际,能带来更好的乘坐体验。
这也是对“大湾区1号线”和“大湾区2号线”的一次全国大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