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欧如何合作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圆桌讨论举行(03:56)
在中欧建交50周年的重要节点,中欧绿色创新的链条上,各方在实践中有怎样的探索?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和期待?
2025年11月7日,在澎湃新闻主办的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永续之道:中欧合作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论坛上,一场题为“中欧如何合作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的圆桌讨论,聚焦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论坛汇聚了中欧绿色价值链各环节的核心参与者,由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主持,欧冶云商总裁兼党委副书记周铭、宝马集团副总裁吴燕彦、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与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上海)主任赵晓蕾、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区商务发展部主任姚娟娟、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汪洵,围绕绿色创新实践经验、行业痛点及中欧合作路径展开深度探讨,勾勒出一幅跨区域、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图景。
链主企业引领:
绿色转型的实践标杆与技术突破
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中,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中欧两大产业的代表性企业,分别在钢铁和汽车领域走出了极具示范意义的绿色转型之路,成为全球产业减碳的标杆。
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集团,中国宝武以“绿色低碳”为核心战略,率先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在减碳技术研发与实践上投入巨大。周铭介绍,宝武自2021年起坚定不移推进绿色转型,至今在减碳及低碳技术方面的投资已超千亿元,2023年已实现碳达峰。在广东湛江钢铁基地打造全氢立式冶炼金属生产线,生产完全净零碳的钢材,该生产线已进入宝马集团的认证流程,未来将为宝马提供绿色钢材供应。
同时,欧冶云商承担了中国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发布平台的建设运营任务。该平台自2019年启动以来,已发布超过400份EPD报告,吸引8500家上下游企业注册活跃,不仅服务中国钢铁行业,还与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的EPD平台实现数据交换与互认,成为行业最具公信力的绿色数据共享平台。周铭强调,中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高炉为主,面临绿电供应不足、废钢资源稀缺等现实挑战,需通过全产业链协同推动低碳产品转型,而绿色转型正成为钢铁行业“反内卷”的重大机遇,既助力中国产业升级,也为全球钢铁行业提供技术革新方案。
宝马集团则以“电动化、智能化、循环永续”为战略焦点,构建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减碳体系。吴燕彦分享了沈阳工厂的绿色实践:动力总成工厂成为汽车行业首家采用地热取暖的工厂;光伏板铺设面积达43万平方米(相当于85个足球场),2023年太阳能发电9200万度,可供3万个家庭一年使用;实现工厂零填埋,并联合清华大学、华友钴业打造动力电池闭环回收系统,高效回收镍、钴、铝等稀有金属,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此外,宝马积极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不仅自身实现碳排放大幅降低,更将减碳要求延伸至上下游供应链,推动供应商使用绿电,同时要求钢材、铝材等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绿色产品,以“链式带动”推动全产业减碳。吴燕彦表示,宝马计划到2030年将碳排放较2019年减少4000万吨,愿以自身实践推动汽车行业从“单车排放核算”向“全生命周期减碳”转型。
平台与机构赋能:
生态构建的支撑体系与服务网络
绿色创新生态的构建,离不开平台型企业、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的协同赋能。这些机构以政策制定、标准搭建、技术对接、能力建设为抓手,为企业的绿色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撑,成为中欧绿色合作的“桥梁纽带”。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作为专注于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以三大战略优先项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农业绿色发展(助力联合国2030可持续目标中的“零饥饿”)、构建绿色供应链与绿色金融体系。赵晓蕾介绍,该机构区别于单纯的学术研究,通过与中国政府签订五年合作协议,将全球标准、政策框架与地方产业需求相结合,提供政策建议、能力建设及技术对接服务。以上海ITPO办公室为例,24年来始终致力于发现绿色技术、搭建应用场景,通过联合国采购系统推动新技术在全球的无差别应用,促进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融合创新。赵晓蕾指出,中欧绿色发展已达成共识,当前亟待解决的是绿色技术知识产权分类不统一的问题——国际专利分类(IPC)、欧洲专利局分类(CPC)与中国分类存在差异,导致企业专利申报与政策扶持对接不畅,需中欧携手加强顶层设计,统一标准体系。
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作为全球环境领域的权威科研机构,自1966年成立以来,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为使命,通过SIVO基金会形成“企业出资1元,基金会配套1元”的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姚娟娟介绍,IVL自1986年进入中国,经历了从“援助项目”到“合作共赢”再到“部分领域引领”的转变。在华工作聚焦四大方向:推动企业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助力链主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优化供应链(如光伏企业用钢替代高排放铝边框)、以数字化实现供应链透明化追踪、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姚娟娟强调,当前行业对欧洲绿色标准的理解与执行能力不足,需加强生命周期思维的能力建设,同时呼吁主流媒体发挥正确解读政策、传播科学知识的作用,避免“伪绿色”信息误导公众。
上海市能效中心(上海市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中心)则以“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产业”为宗旨,推动产业绿色化与绿色产业化。汪洵介绍了上海“百一行动”政策:2022-2025年期间,要求工业企业每年节约1%能耗,四年累计节约150万吨标煤。该政策以技术逻辑和治理逻辑为核心,构建“源头减碳(光伏、绿电)、工艺减碳(产业结构调整)、设备减碳(能效对标更新)、数字减碳(能源管理中心)、循环减碳(余热余压利用)”五大路径,并配套全方位政策支持。此外,中心牵头打造上海市工业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与欧洲知名碳因子数据库(如ECO event)的交流合作。汪洵认为,中欧双方需加强多层次沟通,消除认知壁垒。
中欧协同破局:
绿色发展的挑战共识与未来方向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中欧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既是必然选择,也面临诸多现实考验。
在标准与规则层面,中欧存在碳排放核算体系、绿色技术标准等差异,给企业跨境合作带来挑战。周铭指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启动,若仅以单一碳排放标准定义产品,可能形成绿色贸易壁垒。中国钢铁行业需基于自身长流程工艺特点,推动中欧建立“工艺差异化认知”与“碳减排当量兑换标准”,推动中国低碳冶金技术产生的产品获得更广泛认可。吴燕彦表示,中欧在碳因子默认值、次级数据库建设等细节上需加强协商,实现标准协同,助力跨国企业运营。赵晓蕾则呼吁中欧联合国际组织,统一绿色技术知识产权分类,解决企业创新方向不明确、政策扶持对接难的问题。
在能力建设与传播层面,认知提升重要性凸显。姚娟娟表示,需通过行业培训、倡议活动等方式提升企业对欧洲绿色标准的理解与执行能力,推广生命周期思维。同时,主流媒体应承担起科学传播责任,准确解读政策与技术,避免虚假绿色信息干扰市场。汪洵指出,中欧在碳管理经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沟通仍显不足,需通过官方互访、平台合作等方式加强交流,学习彼此先进经验。
论坛最后,嘉宾们以一句话表达了对中欧合作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的期望。
周铭相信,绿色转型之路上的钢铁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吴燕彦承诺,宝马愿意做中欧沟通的桥梁,共同推动绿色生态的共创共赢。赵晓蕾希望,中欧能够携起手来,在不确定的当下,寻找确定性的未来。姚娟娟期待,未来以科学为基础,以标准为纽带,以创新为加速器,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的产业链。汪洵表示,中欧的绿色发展是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升级的催化剂,是产业协同降碳的加速剂,是中欧双方寻求利益共同点的粘合剂。
“未来十年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但中欧的绿色发展是沿着确定的方向前进的。”诸大建总结道,这也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