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11月7日,福布斯2025中国内地富豪榜发布,郑淑良家族以1809亿元财富跻身榜单前十。
79岁的郑淑良是张士平之妻、张波之母。1809亿元财富数字的背后,是张波家族两代接力打造的纺织、铝业双实业帝国。
从濒临倒闭的乡镇油棉加工厂起步,到如今掌控“纺织、铝业”两大全球领先产业、年营收超50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从山东滨州一隅的地方作坊,到服务全球120余个国家地区的跨国巨头,张波家族两代人,在44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中国制造业逆袭的奇迹。
已故的张士平,是双产业帝国的奠基人。他白手起家,精准踩中政策与产业周期,不断延长产业链,早在2012年就打造了一家世界500强。
二代张波,承接扎根实业基因,赓续做大做强产业传承梦想,拥抱新时代变化,推动产业全球扩张,并积极进行资本运作,打造了由中国宏桥(01378.HK)、宏创控股(002379.SZ)构成的魏桥系。
当前,张波正在进行一场高达635亿元的资本腾挪,欲整合内部资源,巩固魏桥系全球铝业领先地位。
草根逆袭的“双帝国”缔造者
张波之父张士平,是魏桥系的奠基者,尽管去世已有6年,但他在业界的影响力无法被抹去。
在《财富》杂志公布2016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榜单上,马化腾和任正非位居头名和榜眼,张士平排在马云之前位居第三。
张士平确实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对于魏桥系而言,张士平是灵魂。
公开信息显示,1946年11月,张士平出生于山东邹平。1964年,18岁的张士平进入邹平县第五油棉加工厂,从扛百斤重的棉花包干起,在车间里摸爬滚打了17年,从工人一路成长为副厂长。
1981年,35岁的张士平临危受命,接手了这家设备陈旧、濒临倒闭的油棉厂。面对 “机器转不动、工人没干劲、账目亏空”的烂摊子,他大刀阔斧改革,精简冗余人员,打破大锅饭,优化加工流程,带队调试设备,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市县联系业务。
改革激发了活力,油棉厂当年就摆脱了亏损困境。
棉花加工季节性太强,业务过于单一,张士平很快找到了第二产线,增设榨油、轧花等生产线,加工油品、棉籽等,油棉厂的业务扩展至全年无休。
1985年,随着棉花市场开放,全国棉花产能过剩引发“卖棉难”危机,油棉厂的生存受到威胁。张士平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战略眼光,他四处筹措资金引进纺织设备,三年内建成纺纱厂、织布厂,形成“棉花加工—纺纱—织布”的初步产业链,成功将原料危机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契机。1995年,魏桥纺织产量突破10万吨,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纺织企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纺织行业陷入寒冬,张士平大规模收购扩产,这一决策使得魏桥纺织在十年内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
2001年,张士平迈出产业扩张的关键一步——跨界,布局电解铝行业。
拉闸限电制约了魏桥纺织生产。“与其受制于电,不如自己发电”,张士平投建自备电厂,解决纺织业的用电需求。在电厂建设过程中,他发现“电力产能过剩”的商机,而电解铝行业正是高耗能产业,自备电厂的低成本电力拥有独特竞争优势。张士平成立魏桥铝业,形成了“自备电厂+产业链闭环”的发展模式。
张士平借成本优势迅速在竞争激烈的铝业市场站稳脚跟。2014年,魏桥铝业产能突破200万吨,超越俄罗斯铝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产品生产商。
至此,张士平成功打造了“棉纺+ 铝业”的双产业帝国。
2012年,魏桥纺织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440位,成为山东省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
二代守正创新造出“新魏桥”
二代张波承接了父亲张士平的双产业帝国以及务实基因,同时拥抱时代变化,造出了“新魏桥”。
2019年5月,张士平因病逝世,在此之前,张士平创建的魏桥产业已经完成传承——长子张波、长女张红霞、小女张艳红同时接下家族事业接力棒,形成“兄长掌舵、姐妹辅助”的治理格局。
张波历练已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张波就已进入魏桥集团,先后执掌纺织、铝业板块,参与中国宏桥赴港上市运作。
接棒伊始,张波就面临一次重大挑战,风险接踵而至。
2017年,国内环保风暴来临,拥有大量自备火电厂的魏桥集团被推上风口浪尖。
当年3月,中国宏桥遭遇国外机构做空,被指财务造假;8月,中国宏桥宣布关停268万吨电解铝产能;11月,魏桥集团被环保部督察点名。
面对巨大危机,张波做出了惊人决断——“产能大迁徙”,将近400万吨电解铝产能从山东迁移到云南水电基地。2019年,张波的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转移203万吨电解铝产能计划获山东省批准,随后他又决定向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转移193万吨产能,合计达396万吨。
这一决策,彻底化解了魏桥集团铝业产能危机,还利用云南水电资源,降低了吨铝电耗,巩固了成本优势。
如果说做大做强纺织、铝业是守正,那么,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等产业,则是张波的创新。
张波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他敏锐地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为铝消费带来了新增长点。
进军车圈,张波选择直接投资车企,打造样板工程。
根据公开信息,在乘用车市场,魏桥集团成为极石汽车、212等车型的股东;在商用车市场,魏桥集团投资了新能源卡车创业公司DeepWay深向,还并购了雷驰汽车。雷驰汽车曾宣称,要在2028年实现年产销30万辆目标。
张波的战略构想是,将魏桥集团的产业链向下延伸,打造从铝水到零部件研发制造,再到整备组装的完整产业链。
有报道称,魏桥集团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从矿山开发一直延伸到汽车整车产业链的企业,“新魏桥”已然成型。
相较父亲张士平,张波展现出不同资本运作术。
2024年初,“魏桥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魏桥纺织私有化退市,其于2003年登陆港股市场,多年未进行股权融资,“留在港股市场,已经失去了意义”。
2025年5月,张波再出大手笔,魏桥系A股公司宏创控股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收购宏拓实业100%股权,交易价格高达635亿元。
宏拓实业总资产高达1050.43亿元,张波试图将估值偏低的港股资产注入A股公司,借此整合旗下铝业资源,巩固其全球领先地位。
务实的“快高低”成功秘籍
从张士平到张波,44年,魏桥集团在家族传承中走向强大,纺织、铝业双帝国依然全球领先。张波家族成功的秘籍是什么?
2025年7月,《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布,已经连续14年上榜的魏桥集团位列第166位,较上年提升9位。
2024年,魏桥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585亿元,同比增长7.4%;净利润32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2%。两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最佳水平。
市场人士认为,上述业绩表明,魏桥集团不仅巩固了其全球棉纺和铝业双龙头地位,更在绿色转型与新兴产业布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44年,两代人,张波家族凭什么能够稳健前行?
两代相承的“实业信仰+极致务实”是成功的核心因素。两代人坚守主业不跨界的长期主义,张士平拒绝房地产、金融,张波延伸双主业,“不贪多、不跟风”的战略定力,让魏桥系避开了多次风险,积累了深厚的产业壁垒。
不可复制的“产业链闭环+成本壁垒”,是魏桥系独特的产业密码。无论是棉纺,还是铝业,张波家族接力延伸产业链,尽最大可能让每个环节都能发挥价值,都能产生利润。初期自备电厂,进军铝业等,均围绕主业延伸,比如进军新能源汽车,目的也是寻求延长铝业产业链。
显然,产业链条的延伸,形成了成本壁垒,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战略眼光,踩中产业发展节奏,是魏桥系崛起决定性因素。
张士平在危机中逆向决策,1985年“卖棉难”时跨界纺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逆势扩产,2001年电力短缺时布局电解铝;张波在2017年环保督察时进行产能迁移升级,最终成为行业领跑者,抢占了被淘汰者的市场份额,将危机演变成扩大产业优势的契机。
张士平曾总结自己的“三板斧”——快、高、低。快,是迅速的市场反应和项目完成能力,所有项目基本上都是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抢占市场先机。高,是扩产不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是产业、产能升级。低,是低成本、低耗能。
张波深谙“快、高、低”三字诀内涵,并不断践行,比如紧跟政策进行绿色转型。
历经40多年风雨,魏桥系不断发展壮大之余,也面临着挑战。作为高耗能行业,铝业、纺织业始终是环保监管的重点对象,这对魏桥系的环保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重资产产业,强周期性,张波需要面临市场波动对魏桥系经营业绩冲击风险。
魏桥系的战略新兴产业是短板,如新能源汽车品牌影响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
此外,家族管理的弊端难以克服,比如激发企业活力、创新能力等。
张波家族44年创业史,是中国民营经济的缩影。凭借战略眼光、坚持务实主业、不跨界的长期主义,顺应市场及产业大势,一步步前行,张波家族缔造了庞大的双产业帝国,并向万亿规模、万亿收入目标迈进。
这家庞大的实业帝国,能否持续突破,续写新的传奇,备受期待。
魏桥集团董事长张波。视觉中国图
责编:ZB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