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号,德国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两座160米高冷却塔,伴着一声巨响轰然倒塌。现场围了3万人,有开香槟欢呼的,也有举抗议牌的。
要知道,这座电站以前可是巴伐利亚州的“电力功臣”,单靠它就能供应全州四分之一的电。
可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德国每个月都得从法国买核电。一边亲手拆了自家的发电主力,一边掏钱买别人的电,这波操作到底图的啥?
![]()
从电力出口国到进口国
先从德国的电力家底说起,2010年以前,德国在欧洲可是响当当的电力出口大国,电多到用不完的时候,还能顺带给法国、荷兰供点电。那时候支撑电力供应的,主要是煤电和核电,电价也便宜,工业用电每千瓦时只要0.8元人民币,不少企业都靠着这低成本电力赚得盆满钵满。
转折点出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之后,那之后德国就换了个思路,开始大规模关停核电站和煤电厂。到现在,已经永久关闭了17座核电站,还有60%的煤电站也停了工。而这次被炸掉的贡德雷明根核电站,从1984年投运到关停,每年能发200亿千瓦时电。
![]()
这么一折腾,结果就来了,德国彻底从电力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现在每个月都得从法国买核电,从挪威买水电,还得从荷兰买风电。而且,法国卖的电,大部分就是核电站发的。
更让德国尴尬的还在后面,法国看准了德国缺电的需求,提出要重启费斯内姆核电站,而且明确说要专门给德国供电。这座电站离德法边境还不到1.5公里,过去几十年出过不少事故,之前德国天天抗议,好不容易才让法国在2020年把它关停。
现在自己缺电了,法国又要把它开起来,德国政府这会儿是进退两难,估计心里也在犯嘀咕:这到底是接还是不接?
![]()
电价飙升的工业困局
炸电站看着简单,可后续的用电难题却没那么好解决。现在德国的工业电价已经涨到了每千瓦时1.9元人民币,比2011年翻了一倍还多。我们对比一下就知道,中国工业用电全国平均才0.7元,德国的电价足足比我们贵了2.5倍;居民用电更夸张,是中国的6倍以上。
电价一涨,最先受影响的就是制造业。化工巨头巴斯夫、汽车大厂大众,都在悄悄琢磨把生产线搬到国外去。
![]()
德国工商大会的数据指出,每两家德国工厂里,就有一家已经搬了家,或者正在计划搬家。2025年前7个月,德国企业破产数量创下了12年新高,平均每天就有超过60家企业倒闭,这其中,高电价“拖后腿”的作用可不小。
还有能源转型的成本,也是个大窟窿。德国工商大会估算过,未来25年,德国要为能源转型花掉5.4万亿欧元。这笔钱不会凭空消失,最后还是得转嫁到企业和老百姓身上,要么是产品涨价,要么是电费再往上提。
![]()
今年3月,德国还炸了莫尔堡燃煤电厂。这座电厂2015年才建成,是超超临界机组,效率能到46.5%,妥妥的全球技术标杆。可就因为烧的是煤,直接被划进了关停名单,光这一下就损失了约30亿欧元。
还有,2022年能源危机的时候,德国宁愿重启那些更老旧、污染更大的煤电厂,也不让莫尔堡这种高效电厂满负荷运行,这操作实在让人挠头不解。
![]()
可再生能源能撑起德国工业吗
德国政府有个目标,到2030年要让8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可目前可再生能源的占比大概是57%,主要靠风能和太阳能撑着。问题是,这两种能源太“看天吃饭”了,没风没太阳的时候,用电缺口该怎么补?
我们先看看德国的气候条件,大部分地区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风速只有3.5米每秒,远没达到风力发电的高效标准。每到无风期,风电基本就歇菜了,只能靠进口电或者烧天然气来填缺口。
![]()
可俄乌冲突之后,德国不再买俄罗斯的便宜管道气,转而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从天然气冻结、装船运输,到最后解冻使用,这一套流程下来,成本翻了好几倍,最后还是得由企业和居民买单。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德国政府计划新建装机容量20吉瓦的燃气发电厂。但燃气发电的成本可不低,专家估算,长期运营下来,每千瓦时的成本会达到15到20欧分。
这个价格放在全球市场上,根本没有竞争力。别的国家用着便宜电生产产品,德国企业却要承担这么高的用电成本,怎么跟中国、美国的企业竞争?
![]()
另外还有一点,储能技术也跟不上。风能和太阳能发的电,用不完的时候得存起来,缺电的时候再放出来,可德国的储能能力根本不够。他们计划在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原址,建一个700兆瓦时的电池储能设施,还号称是目前德国最大的。
但算笔账就知道,德国全年的用电需求是725亿千瓦时,这点储能容量,跟整体需求比起来,简直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
欧洲各国的不同选择
在能源这件事上,德国在欧洲算是个“异类”。其他国家看到能源危机后,大多选择拥抱核电,只有德国还在坚持弃核。
![]()
法国一直是核电大国,超过70%的电力都来自核电站。2022年,总统马克龙直接宣布要新建6座核反应堆,进一步扩大核电规模。
芬兰更是在德国关停最后3座核电站的第二天,就启用了欧洲最大的核电机组,用实际行动表明了态度。波兰也计划建6座核电站,波兰总理还在社交媒体上说“我们不空谈,我们行动”。
比利时原本也打算弃核,结果乌克兰危机一来,立刻把弃核时间推迟了10年;荷兰、英国、瑞典这些国家,要么在新建核反应堆,要么在规划新的核电项目。
![]()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到2050年,欧盟要把核电装机容量从现在的98吉瓦扩大到109吉瓦,这需要投资2050亿欧元新建核电站,再加上360亿欧元延长老反应堆的使用寿命,可见欧盟对核电的重视程度。
再看看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全球目前有63座核电站正在建设,大部分在亚洲。而且欧盟已经把核能归为“绿色能源”,认为核电“有可能使能源系统脱碳”,还能“提供负担得起的电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德国还在坚持弃核,就显得格外孤立,跟整个欧洲的趋势格格不入。
![]()
德国国内对弃核这件事也有分歧。德新社2023年做的民调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关闭核电站,只有26%的人支持立即关停。
冷却塔爆破那天,不少核电支持者还在现场举行示威,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电费会越来越贵。德国核协会更是公开呼吁重启反应堆,说“去工业化、过高的电价、对电力进口的依赖必须立即结束”,可见国内反对弃核的声音并不小。
![]()
能源转型的中国经验
说到环保和工业发展的平衡,中国的做法其实值得参考。过去30年,中国在环保上的投入有目共睹:森林覆盖率从12%增长到25%,治理了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沙漠,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都来自中国,三北防护林的面积更是达到了3174万公顷,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新能源设备的主要生产国,全球80%的光伏板、60%的风电设备都是中国制造,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但我们没有因为发展新能源,就把传统电厂一炸了之,而是在保证工业用电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清洁能源的占比。
![]()
笔者认为,德国的问题其实出在“步子迈得太大”。在替代能源方案还不成熟的时候,就急着把传统能源一刀切掉,结果陷入了“弃核、缺电、进口、妥协”的循环里。
能源转型本身没错,毕竟环保是全球趋势,但转型不能以牺牲能源安全和经济竞争力为代价,没有稳定的电力供应,工厂开不了工,老百姓用电成本飙升,再美好的环保目标也落不了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