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大米进口国菲律宾正式敲定大米进口关税调整方案。总统小马可斯于 11 月 9 日签署行政命令,宣布自 2026 年 1 月 1 日起实施基于国际价格波动的动态关税机制,关税税率将在 15% 至 35% 区间内弹性调整,以此平衡国内农民利益与粮食供应稳定。
![]()
AI制图
根据新政,国际大米价格每下降 5%,菲律宾大米进口关税将同步上调 5 个百分点;若国际价格每上涨 5%,关税则下调 5 个百分点。行政命令明确规定,无论配额内还是配额外进口,最惠国关税税率下限为 15%、上限为 35%,形成政策 “安全垫”。此前实施的 15% 固定关税已延长至 2025 年年底,为政策过渡预留缓冲期。
为保障机制落地,小马可斯政府已成立跨部门小组,负责制定实施细则、监测国际粮价波动,并及时启动关税调整程序。这一举措被视为菲律宾粮食政策的重大转向,既回应了国内农民群体的诉求,也试图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进口规模。
政策出台背景与当前市场形势密切相关。近期全球大米市场呈现供应过剩态势,截至 2025 年 11 月 7 日,国际大米期货价格跌至每短吨 10.01 美元,较去年同期暴跌 30.31%,创 2018 年 9 月以来新低。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25-26 年度全球大米产量将达创纪录的 5.564 亿吨,主要出口国印度、泰国等均迎来丰收,进一步压低国际粮价。
与此同时,菲律宾国内正面临进口过剩与农民保护的双重矛盾。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 9 月底,该国 2025 年大米进口量已达 350 万吨,较实际需求量多出 80 万吨。为避免低价进口大米冲击本土市场,菲律宾此前已实施大米进口禁令至年底,新政则为禁令到期后的市场调控提供长效机制。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政策收紧,菲律宾仍将维持庞大进口规模。美国农业部 9 月报告预测,2025-26 年度菲律宾大米进口量预计为 500 万吨,虽较上一年度的 543 万吨有所下降,但仍稳居全球首位,超过中国等主要进口国。
此次关税调整也折射出菲律宾粮食政策的持续优化。2024 年 6 月,该国曾将大米进口关税从 35% 降至 15% 以平抑物价,但低关税导致政府关税收入锐减 270 亿比索,且未能有效惠及农民。新政通过动态调节,有望在国际低价时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土生产,在价格上涨时降低关税保障供应,破解此前 “一刀切” 政策的弊端。
分析指出,作为全球大米贸易的关键玩家,菲律宾的关税新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亚洲主要出口国越南、泰国等已密切关注政策变化,部分出口商开始调整报价策略以应对关税波动风险。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动态机制既为 340 万农民群体提供价格保护,也通过设定关税上限避免国内粮价过度上涨,兼顾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利益。
目前,菲律宾正推进进口禁令延期与关税新政的衔接。农业部此前透露,不排除将进口禁令延长至 2026 年 4 月,仅在 2026 年 1 月开放 30 万吨进口窗口期。多重政策叠加下,菲律宾 2025-26 年度粮食供需平衡将成为全球粮市关注的焦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