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康复过程中,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常被重点关注,而吞咽障碍和面瘫这两种表现却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吞咽障碍发生率达30%-60%,面瘫发生率约10%-20%,二者不仅影响患者进食、外观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误吸性肺炎、面部功能退化等并发症。其发生均与特定脑组织损伤直接相关,需科学识别并针对性干预。
先看吞咽障碍,其核心是“吞咽中枢及神经通路受损”导致的协调功能紊乱。人体吞咽是需大脑脑干吞咽中枢调控的复杂反射过程:食物经口腔咀嚼成食团后,咽喉肌收缩关闭气道、食管括约肌开放,推动食团进入食管,全程需舌头、咽喉、食管等多个部位精准配合。中风若损伤脑干吞咽中枢(如脑桥、延髓区域),或破坏中枢与咽喉肌肉的神经连接,会导致吞咽动作“失调”:口腔期障碍表现为无法顺利形成食团、食物残留口腔;咽期障碍最为危险,咽喉肌无法及时关闭气道,进食饮水时易引发呛咳,食物误入气管可导致误吸性肺炎,严重时诱发窒息。临床中,约20%的中风后肺炎由吞咽障碍引发,需高度警惕。
![]()
再看中风后面瘫,需明确其与普通面神经炎的区别,核心为“中枢性面瘫”。人体面神经由脑干发出,但其运动功能受大脑皮层双侧调控——额肌等上部面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口周等下部面肌仅受对侧皮层支配。中风若损伤大脑皮层到脑干面神经核的神经通路,或直接损伤脑干面神经核,会导致“中枢性面瘫”,典型表现为病灶对侧面部下部肌肉无力: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鼓腮、吹口哨等动作,但额头皱纹依然存在(额肌受双侧支配未受损)。而普通面神经炎多为“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全脸肌肉瘫痪,额头无皱纹,二者病因和治疗方案截然不同,需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鉴别。
需警惕的是,这两种后遗症若出现以下异常,提示病情变化:吞咽障碍患者若出现持续呛咳、体重骤降(1个月下降5%以上),或饮水试验评分≥3级,可能需鼻饲营养避免风险;面瘫患者若伴随面部麻木加重、疼痛明显,或出现听力下降、耳鸣,需排查脑干损伤进展或合并其他神经病变。
![]()
科学应对需“对症评估+精准训练”。针对吞咽障碍,首先通过吞咽内镜或饮水试验明确障碍类型,轻度患者可选择糊状、半流质食物(如米糊、蛋羹),避免干硬、黏性食物;同时开展吞咽训练:空咽训练增强咽喉肌力量,冰刺激咽喉部提升敏感性,头部前屈姿势进食可减少误吸。针对中枢性面瘫,需先通过头颅CT或MRI明确损伤部位,再进行面部肌肉训练:鼓腮、抬眉、嘴角运动等主动训练,配合针灸、低频电刺激等理疗促进神经修复,中风后3-6个月是黄金康复期,坚持训练可显著改善。
基础病管控和生活护理同样关键。高血压、糖尿病会阻碍神经修复,需严格控压控糖;吞咽障碍患者进食时需集中注意力,避免边吃边聊;面瘫患者需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减少神经刺激。此外,定期复查神经功能,及时调整康复方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
吞咽障碍与面瘫虽不似肢体瘫痪直观,却对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深远。二者的核心成因是特定脑区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通过早期评估、规范训练和科学护理,多数患者的功能可得到改善。切勿因症状“不致命”而忽视,及时干预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后遗症对生活的影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