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9日讯 日前,以“党建引领 传承创新 匠心技艺 智建未来”为主题的青岛市第五届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工匠技能比武大赛暨历史建筑保护论坛在崂山成功举办。活动聚焦“传技、搭台、聚力”,省、市和区(市)名城主管部门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与一线施工工匠等60余位嘉宾,共同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擘画新篇。
行业专家共话历史建筑保护修缮
省住建厅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王卫对即将于12月1日施行的《山东省历史建筑保护办法》进行了首次宣讲解读,重点围绕历史建筑认定保护和利用三方面进行宣贯,为保护工作提供政策指引。青岛古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党建引领推进项目建设的专题分享,彰显了党建工作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
![]()
在专家分享环节,青岛理工大学商怀帅教授就《青岛市砖石砌体历史建筑修复材料研发及应用探索》展开交流,青岛市公用建筑设计研究院裴杰副总规划师分享传统风貌建筑评估实践,为嘉宾带来前沿视角与实操参考。
在施工企业项目案例分享环节,五家本土企业依次登台,展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的实践成果。市房产工程公司聚焦青岛市美术馆外院墙修缮与木窗返修工艺,展现精细化施工水准;古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荒草庵”修复案例,诠释传统匠艺在当代保护中的生命力;东亚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以甘肃路12号、16号甲为例,介绍历史文化记忆片区基础设施提升经验;中青建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分享了市北区历史文化街区部分建筑的修缮实践,体现区域整体保护思路。德才股份古建公司围绕历史建筑保护更新项目,呈现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
“工匠精神”在历史建筑修缮中传承
修复历史建筑是个细致活儿。粗略计算,仅一处老建筑的保护修缮,从最初的征收房屋移交到最后的投入使用,至少需要经过30余个步骤,前前后后数百人参与其中。
因此老城区更新,离不开工匠技艺。自2020年起,青岛便举办历史建筑工匠技能比武大赛,创新采用“实体实战”形式,提升施工质量,确保实现真实保护和完整保护。今年是活动连续举行的第五年,本届活动在传承前四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凝聚本土施工企业、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的智慧与力量,共同谋划未来发展路径,推动行业协同发展、整体提升,助力企业积极拓展市场,构建内外联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为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截至今年年初,青岛历史城区已完成保护修缮老建筑42万平方米、更新改造30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整治提升53条。34.26万平方米的开业运营面积里,310个涵盖餐饮、民宿、文创等领域的业态集聚。
在历史城区更新过程中,青岛将重塑“物理空间”与引入“产业业态”同步推进,从而实现不同业态对建筑空间需求与建筑保护和修缮的统一。据行业专家介绍,在全国范围内,青岛率先提出对每一栋老房子实施历史价值要素保护这一理念。大到建筑外立面、平面布局,小到窗花、山花、扶手,这些“保护要素”都被一一明确。
据悉,在历史城区更新工作中,青岛还搭建了省内首个历史城区保护数字化管理平台,制定了《青岛市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技术导则》等17项技术文件,构建了分类保护和要素保护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建立了“前期论证—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保护更新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流程。
“工匠大赛的持续开展,初衷就是为了培养一批年轻的‘工匠’手艺人,走出一条历史建筑修缮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城市保护和更新处工作人员介绍,在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保护内容不单是建筑本身,也延展到建筑文化、施工技法等诸多元素。通过师徒“传帮带”,传承的不仅是手上的技能,更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作者:王冰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