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郝斌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今年,“您好,在吗”这种微信问候方式,感觉像一种咒语,在我们的微信好友栏里被更广泛地使用着。
对于这种方式,目前行业里的看法是比较两极的。
一派人视其为成本最低、激活私域流量池最直接的法宝,主要逻辑是“撒网捕鱼”,毕竟一百个人里总有一个人会回复,这就够了。
而另一派人则认为这种行为是在透支宝贵的客户关系,还有就是门店的口碑信誉度。
我个人比较早收到这类消息,应该是在去年年初。当时是一位基本不联系的汽车洗美店老板发来的。好多年前,我在4S店工作期间与他有过合作,那时我们取消了店内的洗车业务,外包给了他们。
说说我当时的反应吧。
突然接到这微信还以为他有什么事情,结果我就礼貌的回复了一句“怎么了”,谁知道之后给我发来了N条微信,发现他这是群发广告,瞬间就将其删除了。
当然,我删除他的理由并不是因为我也是车行的人,而是我真以为他遇到什么事情需要帮忙了,结果却是一系列群发的营销微信。
之后,我又陆续收到了几次这样的微信,毫无例外都是这种方式,而我处理的方式也无愧于他们——全部删除了。
可能会有支持这种做法的老板反驳,说一般车主手机里哪来这么多汽修店,只要频次不过高,客户不会轻易删除我们的。
我不否认这是一种事实,但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问题:将客户不删咱们的原因,归结于他“没得选”,而不是因为咱们“值得留”。
01
先表明一下立场,我很清楚,营销无对错,这种方式也的确让一部分门店真切受益了。事实上我个人对各种营销方式都很感兴趣,也愿意尝试。
但正因如此,我是比较反对简单粗暴的“您好,在吗”式群发消息的。
既然打广告那就好好的打广告,别整那些没用的,既要又要的情节一定要放下,否则一定会弄巧成拙的。因为如果彼此间连最基本的信任基础都尚未牢固建立,门店也没有做精准的标签处理,那么任何群发都只是加速关系的瓦解。
为什么?
理由很简单,不管是汽修同行还是车主,咱们都是人啊,现在的人最反感的就是“被迫接受广告”,群消息、朋友圈的广告已经是忍耐的极限了——至少它安静地待在那里,我们可以选择滑走、忽略。
但群发“在吗”不同,它带着一个未读红点,带着一声提示音,强行闯入了我们的私人对话空间。它利用我们人最基础的礼貌和好奇心,设下一个以关心为伪装的陷阱,最后用一堆复制粘贴的信息来收网。
所以看到没,这种沟通方式从起点上就是不真诚的。
更何况,现在做这个动作的门店,很多时候可谓“粗暴”。
去年年末,我入职到一家润滑油公司,在出差赋能门店时,公司领导也推荐门店用这种方式……我当时也简单表达了我的看法,最终领导以“很多门店做的效果还很不错”一锤定音。
然后我就只能做最后的抗争:建议不要群发,而要逐个客户地发,并且去掉“您好,在吗”这个环节,直接切入主题,但要加上“某某先生/女士”等称呼。如果不知道姓什么,改为“尊敬的车主”也行。
这么建议的原因很简单:不希望过度透支客户的情感。当对方积极回应我们微信时,我们如果用毫无温度的“复制粘贴”回复,那么对方删掉我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当客户删掉你时,你再想加回来,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但是,建议归建议,落不落地还是看个人。
我记得当时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大部分参与门店的方式毫无悬念:同事最终拿着老板们的手机,执行了统一的群发,结果也毫不意外的不理想,很多门店效果为零。
虽然不排除这个结果有活动内容吸引力不足的影响,但“赔本赚吆喝”本身毫无意义,更何况这个“本”,根本没人愿意真正去赔。
不过其中有一家汽修店的老板,我建议他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而是先在朋友圈进行活动预热和宣传,结果当天就收到了咨询并实现了成交。
当然,仅凭这一个案例,并不能断定朋友圈形式一定比群发效果好,但至少,不打扰客户是实实在在的。
02
但是,“您好,在吗”这种方式不能用吗?倒也不是。
实话实说在私域运营为王的现在,“您好,在吗”这种方式完全可以用,也需要用,但应该是有技巧的用:
个性化沟通:如果必须一对一发送,应加上客户姓氏或“尊敬的XX”等称呼,给予对方“尊贵感”;
内容直接:去掉“在吗”的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节省双方时间;
转变心态:从“消极被动”的执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为客户着想。主动思考如何让客户体验更好,而不是机械完成任务。
另外,在沟通的过程中,要将冰冷的“您好,在吗”替换成:
带着信息的问候:“王先生您好,最近本市将有强降温,我们为您准备了一份冬季车辆检查清单,供您参考。”
带着尊重的邀请:“李女士,我们周六上午为您这样的老会员预留了免费的空调清洗服务名额,需要帮您预约吗?”
带着价值的提醒:“尊敬的车主,您爱车的保养周期快到了,现在预约可享会员折扣,并赠送全车消毒一次。”
你看,核心不是不能发信息,而是两点。
第一,你是否给了客户“尊重感”。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每逢年节,总会收到大量祝福微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复制粘贴的。
但当我们看到对方带着自己名字或称呼的祝福时,感觉是不是截然不同?这正是所谓的“尊贵感”在起作用。
说到底,技术工具在飞速迭代,但人心始终未变。人们永远渴望被尊重、被重视,渴望获得真正的价值,而不是被当成流量和数据。
第二,你提供的信息是否本身就对车主有价值。
一条有价值的信息,即便它是群发,也像一份不请自来的礼物,车主即便有些反感、但也会因为它本身的价值而选择保留,甚至心生好感。
03
明明可以有技巧地用,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老板选择“粗暴”地使用呢?
其实,群发这类消息的隐患,一些老板应该是有想到的,但最后还是选择这么做。除了生意压力、真的想激活微信客户池等因素之外,还有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怕麻烦、想走捷径。
有一部分老板在做了这件事以后其实已经发现,自己的客户管理能力是缺失的,有些甚至连客户姓名、车型等基本信息都未记录。
这是以前经营上的漏洞、前些年运营上的懒惰导致的结果。但其实是有办法优化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需要长期投入、精耕细作”的客户体系维护方式,很多老板其实是放弃了的。
但是,咱们做技术服务生意的,技术上不能落后,服务上更不能懒惰。
激进的方式或许能带来短期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忽视长期主义、且明显缺乏主动性”的做法,只会加剧客户流失的风险。
就拿“您好,在吗”来说,如果我们能以更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做这件事,自然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连个姓名都不带,就这样打扰人家,真的合适吗?
我们有句老话,“扫帚疙瘩还有个名儿呢”,更何况是人?虽然不用群发而是用更精细化的方式做这个运营动作,会提高时间和人工成本,但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客户心甘情愿地从口袋里把钱掏出来吗?如果能认清这个事实,我们还会嫌费时费力吗?
再说回那次出差的经历。
最终,各位门店老板都非常抵触逐个发送微信的方法,认为太浪费时间,因为他们很多客户真的既不知道姓名、也不清楚车型。
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如今咱们的汽服店同行,很多并没有真正把微信工具利用起来,同时也完全没有在做客户管理。
04
说了这么多,我个人的看法很简单:做营销活动,尽量不要选择这种“自爆”式的。
但凡平时在门店运营上多下点功夫,我们也不至于出此下策。日常经营中,完全可以利用微信这个能够实时互动的工具,用心培养客户的用车、养车习惯,进而引导他们的消费习惯。
现在同行竞争大多陷入“内卷”,靠低价引流,但如果我们能打造出独特的服务附加值,客户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轻易被竞争对手“吸引”走了?
可能有朋友会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懂,比如建立客户小群或专属群组的方法。但现实是,店里前台就一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觉得不现实;或者担心客户群弊大于利,一旦出现客诉,整个群都可能“失控”。
如果建群困难,那好好经营朋友圈不也一样吗?同时,群发也并非完全不可为,关键在于我们发什么内容,以及怎么发。
由于是群发,无法一一加入客户姓名,但我们可以使用“【门店名称】+尊贵会员”作为统一称呼;或者在年节时分,提前群发问候与祝福,并顺带提示有相关活动。
但笔者的建议是,具体的活动详情最好通过朋友圈展示,群发信息仅作提醒即可,引导感兴趣的客户自行查看朋友圈或主动咨询。
在朋友圈发布活动内容时,不妨适当设置一些悬念,这样或许能吸引更多客户联系我们——只要多一位客户咨询,我们就多一次成交的机会。
虽说这也算一种“小技巧”,但比起直接群发一堆生硬的信息,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其实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怎么才能干好汽服店?
“一山望着一山高”的心态不可取,更何况咱们都是手艺人;纯粹的“拿来主义”,或者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只会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何况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与其空想内耗,不如沉下心来,把经营思路从头梳理一遍,然后一件一件、踏踏实实地去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