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手艺,慢时光
周末一早,春元织补店里又响起了缝纫机的“哒哒”声;对面的店铺中,李川正在埋头修复开裂的茶海;王晴川的钟表店离得也不远,此时他正戴着放大镜修理一块手表......
这是河北区王串场街修补巷里的寻常一幕,这条利用闲置商铺打造的特色街区,汇聚了26位各行各业的手艺人。
当“小吃街”的喧闹、“创意街区”的潮流席卷城市商业版图时,“修补巷”里的时光似乎都被拉长,这里的人们用一针一线、一锤一砧的“慢手艺”,织就了城市里别样的民生图景,诠释着“小修小补”里的大文章。
![]()
▲幸福道商业街,因为汇聚了诸多手艺人,成为老百姓的“修补巷”。
0 1
在“大商业”缝隙里聚焦民生刚需
回溯修补巷的诞生,源于幸福道商业街的“闲置困境”。这条始建于1978年的商业街,曾是全国第一家农贸自由市场,2018年“退路进厅”后焕新升级,却随着时间推移出现部分商铺闲置。
王串场街着手盘活闲置资源,通过问卷调研、居民座谈发现:街里老年人口多、居住密度大,“小修小补”找不到门路,是居民常挂在嘴边的难题。于是,街道办决定利用闲置商铺,打造“小修小补”聚集区。
最初的推进并非坦途。面对散落在各处的手艺人,街道办工作人员上门沟通时,听到最多的是顾虑——有人觉得“交租金不划算”,有人觉得“进商业街不现实”。同时,街道办自身也面临挑战:修补行业“非标化”,怕服务口碑难以保证;居民需求“低频化”,怕手艺人客流量不足。
为破解这些难题,王串场街打出了“组合拳”:通过租金优惠降低手艺人的经营成本,让他们以优惠价格吸引客流;通过不断招商完善业态,让手艺人在良性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
正是这种不追逐潮流、只贴合民生的发展思路,让“修补巷”从设想成为现实,也让“小修小补”重新回归了居民的生活。
![]()
▲店主李波和他的刀具店
0 2
“空间重生”与“人文共生”的双向奔赴
修补巷的价值,不止在于让闲置商铺“活”起来,更在于它构建了“空间”与“人”的深度联结——手艺人在这里扎根,居民在这里寻回便利,旧物在这里续上情感,最终实现了“空间重生”与“人文共生”的双向奔赴。
对于手艺人而言,修补巷是他们稳定的“家”。曾经在小区门口“打游击”的马师傅,如今有了自己的修鞋店;磨刀师傅李波,凭借手艺获得了顾客的认可,每天登门的顾客越来越多;街道办三顾茅庐请来的织补大师徐春元,不仅以自己的名字开了店,还在这里手把手地带徒授业......
![]()
▲徐春元(左)指导徒弟殷玥(右)修补衣物
更多的手艺人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到“主动扎根”,他们的态度转变,印证了修补巷对“匠人”的尊重——这里不只是做生意的地方,更是施展手艺、获得尊严的舞台。
对于很多居民而言,修补巷还是情感的“寄托地”。在徐春元的店里,一位老爷爷补好了五十年前的裤子,那是妻子在结婚时帮他挑选的“礼服”;在李波的店里,一位老厨师磨好了师傅传给自己的菜刀,准备把它送给自己的徒弟;在王晴川的店里,一位阿姨修好了母亲最心爱的手表,想在扫墓时戴着它去看望逝去的亲人......
![]()
▲王晴川在店里工作
在修补巷,手艺人修复的并不只是简单的物品,更是藏在物品里的回忆、情感与时光。这种“修旧物、续记忆”的价值,让修补巷成了居民心里“有温度的地方”。
如今的修补巷,26位手艺人提供着156种服务。当闲置的商铺重新热闹起来,当手艺人有了稳定的收入,当居民找回了便利与情感寄托——这种“三方共赢”的局面,正是“空间”与“人”相互成就的最好证明。
“希望10年、20年后,还有修补巷,而且是大家认可的修补巷。希望它的存在,能让人们感受到生活更美好!”王串场街道办副主任许丽的这句话,说出了他们的心声,也说出了他们为修补巷设计的未来。
![]()
▲王串场街道办为修补巷设计卡通形象
结束语
这条充满烟火气的小巷,或许没有网红街区的流量,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城市最动人的底色——温度。而这种温度,也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最该留住的东西。
![]()
你的家里有需要修复的旧物吗?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或者你是否也掌握着一门老手艺,欢迎跟我们分享你的经历。
![]()
记者 | 张歆
编辑 | 陈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