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比哈尔邦,一位没怎么读过书、连名字都曾不会写的家庭主妇,居然当上了首席部长,还一干就是 7 年。
她原本每天围着孩子和家务转,和政治一点不沾边,怎么突然就站到了邦里权力的顶端?
![]()
又是什么让她在这个岗位上稳稳待了这么久,从一开始依赖丈夫,变成能独当一面的领导者?
拉布里接任的深层博弈
1997年的比哈尔邦,一场政治风暴正悄然酝酿,时任首席部长拉卢・普拉萨德・亚达夫因巨额饲料诈骗案被捕。
这一消息不仅让邦政府陷入混乱,更让他领导的民族人民党面临存续危机,党内没有任何一位二号人物能同时获得派系支持与选民认可。
若不迅速敲定继任者,政党极可能分裂,甚至彻底失去对邦政权的掌控,正是这场迫在眉睫的权力真空危机,让拉卢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妻子拉布里・德维,选择她接任,成了当时维系政党统一的唯一现实选择。
为了让这场接任“名正言顺”,拉卢团队精心策划了一场策略包装,对外,他们反复强调拉布里“贫寒主妇”的身份,称她“从小在农村长大,更懂底层民众的疾苦与需求”,能为比哈尔邦的普通百姓带来实惠。
![]()
但实际上,这不过是避开反对党攻击的烟雾弹,拉布里“无政治背景、形象朴素”的特质,让“权力世袭”的指责失去了尖锐性。
反对党虽看穿这是拉卢在幕后操控,却因拉布里“弱势、无害”的形象,始终无法找到有力的攻击点,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走上首席部长的岗位,
而真正让拉布里的接任之路站稳脚跟的,是对民意基础的精准动员,拉卢团队深知,比哈尔邦的多数选民是农村底层民众,他们对精英政客早已心生厌倦。
于是,拉布里的早年经历被反复提及:1955年生于戈巴尔根杰县萨拉尔卡兰村的贫寒家庭,14岁就嫁为人妇,婚后养育九个孩子,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家务。
甚至因家庭贫困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后来还是丈夫聘请教师,才学会书写自己的名字。
![]()
这些与底层民众高度重合的经历,瞬间拉近了拉布里与选民的距离,让他们觉得“她就是我们中的一员”,这份情感共鸣,成了拉布里顺利接任首席部长的关键支撑。
拉布里初期的权力依附状态
初登政治舞台的拉布里・德维,完全是一副“新手”模样,对丈夫拉卢的依赖几乎刻进了每一个细节,在公开场合,她的从属姿态毫不掩饰。
无论是议会会议上被问及政策决策依据,还是公开活动中面对媒体提问,她总会下意识地说“我需要先请示主人”。
甚至在签署涉及邦内发展的重要文件时,她会突然暂停笔锋,拿起电话等待拉卢的最终指示,这种毫无遮掩的依附。
让批评者毫不客气地讥讽她是“会说话的橡皮图章”,认为她不过是拉卢掌控权力的工具,
![]()
而在私人场合,权力从属的痕迹更显深刻,据当时拉布里的幕僚回忆,她的首席部长办公室里,始终预留着一个“拉卢专属座位”,位置比她的办公椅更靠近房间中央。
每当拉卢到访,拉布里会立刻起身,亲自为他递上热茶,汇报工作时也始终保持低头倾听的姿态,极少主动发表意见。
这种近乎“下属对上级”的互动模式,进一步印证了初期权力的真实归属,也让外界更加确信,拉布里只是一个“挂名首席部长”。
印度主流媒体的报道,更是将这种“傀儡”形象推向了公众视野,当时的媒体常以“拉卢的影子”为标题报道拉布里,报道中刻意截取她“重复丈夫指示”的发言片段,或是放大她政治能力的不足。
比如她首次在比哈尔邦议会发表的演讲,仅持续了一分钟,声音因紧张而颤抖,内容也只是简单重复幕僚提前准备的几句话。
![]()
这些报道不断固化着外界对拉布里“无独立能力”的认知,让她在政治舞台上的处境愈发艰难。
也让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看似柔弱的女性,日后会挣脱“主人”的阴影,真正执掌邦级大权。
拉布里执掌大权的关键转折
谁也没料到,那个开口闭口“请示主人”的拉布里,会在政治漩涡中逐渐挣脱依附,用三次关键转折,彻底改写了自己的政治命运。
2000年,民族人民党内部就“是否与印度人民党结盟”爆发激烈分歧,拉卢从政党利益出发坚决主张结盟,认为这能巩固执政根基。
但拉布里在深入农村调研时,听到了底层选民的真实声音,他们担心结盟后政策会偏向精英阶层,损害农民利益。
最终,她在党内会议上公开反对拉卢的主张,坚定表示“结盟会让百姓失望,我不能同意”,这是她首次在重大议题上违逆丈夫,而党内因“民意明显支持拉布里”,最终放弃结盟计划,她也自此开始拥有独立的政治话语权。
![]()
2002年的洪灾危机,更是让拉布里的治理能力得到全面验证,当时比哈尔邦遭遇罕见洪灾,大量村民被洪水围困,而拉卢因其他案件在外地无法及时赶回。
危急时刻,拉布里没有慌乱等待指示,而是立刻成立“灾民安置指挥部”,亲自乘坐冲锋舟前往重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协调军队运送物资、民政部门搭建临时安置点。
在她的统筹下,救灾工作有序推进,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后民调显示,她的支持率大幅提升23%,曾经质疑她“无实权”的声音逐渐消失,人们开始认可这位“懂民生、敢担当”的首席部长。
真正让拉布里彻底摆脱拉卢阴影的,是2004年的比哈尔邦议会选举,这一次,她不再以“拉卢的妻子”身份参选,而是以“首席部长候选人”的独立身份开展竞选活动。
![]()
她的竞选口号朴素却有力,“我懂你的苦难”,演讲中她结合自己早年贫寒经历,以及执政期间推动农村水电道路建设、增加教育投入的实际举措,让选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最终,她带领民族人民党赢得议会多数席位,成功连任首席部长,这场选举的胜利,标志着拉布里已从“依附者”真正蜕变为“执掌大权的政治领袖”,“称夫为‘主’”的时代彻底成为过去,
拉布里蜕变的社会意义
拉布里的蜕变,绝非个人命运的偶然转折,更像一颗投入印度女性政治参与领域的石子,激起了长远而深刻的社会涟漪。
在此之前,印度社会普遍认为“女性要参与高层政治,必须具备精英背景和高学历”,而拉布里“贫寒文盲主妇”的出身,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
2005年后,比哈尔邦农村女性参与地方议会选举的比例从18%大幅提升至35%,不少女性候选人在竞选时直接打出“像拉布里一样为百姓做事”的口号,她们坚信“拉布里能做到,我们也能”,基层女性的政治参与热情被彻底点燃。
![]()
她的成功,也重塑了印度家庭对女性角色的认知,此前,“家庭主妇不应涉足政治”是多数家庭的共识,女性若想参与政治,往往会遭遇家人的强烈反对。
但拉布里用实际成就证明,家庭主妇也能在政治舞台上发光发热,2010年印度妇女发展部的调查显示,“拉布里效应”下,支持妻子参与政治活动的男性比例从9%提升至22%。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支持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传统的家庭性别角色定位正在悄然改变,
更重要的是,拉布里重构了印度社会对女性政治能力的评价标准,以往,印度政治圈衡量女性政客的标准多是“高学历、流利的演讲能力、精英气质”。
![]()
而拉布里用“关注民生、务实行动”的执政风格赢得支持,证明“能否为百姓谋福利”才是核心,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变,为更多底层女性进入政治领域打开了大门。
后续如北方邦前首席部长玛雅瓦蒂等女性政治人物,便借鉴拉布里“接地气”的执政风格,以“底层女性代言人”身份崛起。
其影响早已超越比哈尔邦,形成了跨区域的示范效应,推动印度女性政治参与进入新的阶段,
结语
从“文盲主妇”被迫接任,到开口称夫为“主”的依附者,再到独掌大权的邦首席部长,拉布里・德维的人生轨迹,是一部充满韧性与蜕变的传奇,她打破了出身、性别与教育背景的重重枷锁,用实际行动证明“平凡人也能创造不凡”。
![]()
而她的意义,早已超越个人成就,她点燃了印度底层女性的政治参与热情,重塑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为无数人照亮了突破自我的道路,这份从平凡中崛起的勇气,将永远在印度政治史上闪耀独特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