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澜昌
11月4日,巴西总统卢拉在北部帕拉州首府贝伦签署法案,宣布在11月11日至21日期间将巴西首都从巴西利亚迁至贝伦。这一举措不仅为即将在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提供便利,更是巴西政府一次意味深长的政治与环境宣示——亚马孙雨林,不只是地图上的绿色斑块,而是全球气候议程的核心。
![]()
贝伦,这座通往亚马孙的重要门户,有着超过130万居民,面积约1059平方公里。它坐落在亚马孙河流域,河网密布、雨林环绕,降水量在巴西全国名列前茅。清晨,商贩们驾着小船,满载渔获和巴西莓驶向老城区的码头市场——这里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露天市场之一。热带雨林赋予了贝伦生机,也让这座城市成为亚马孙文化与生态的缩影。当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原住民文化和历史遗迹,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也让贝伦成为理解亚马孙、理解雨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最直观的窗口。
为何COP30选择贝伦?巴西政府早有布局。2023年5月26日,联合国正式批准贝伦为COP30举办地。卢拉解释,这一选择并非偶然,亚马孙雨林历来是全球气候变化讨论的焦点,那么为何不在亚马孙本地举行大会,让世界直面这片雨林的价值与困境?这次大会的举办,不只是政治仪式,更是向世界发出信号:保护亚马孙,不应让森林成为“禁区”,而应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靠森林谋生,将生物多样性的财富转化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近年来,巴西在亚马孙保护上持续加码。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在COP30部长级筹备会议上表示,过去两年半,亚马孙毁林率下降了近50%,未来将推进森林修复,并力争到2030年实现非法毁林归零。贝伦,这座靠近亚马孙心脏的城市,自然成为COP30的最佳见证者和行动起点。临时迁都,让亚马孙直接置于政治决策中心,从象征意义上强化了巴西对全球气候议程的承诺。
![]()
临时迁都的举措也充满政治智慧。法案规定,贝伦临时成为首都期间,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部门均可在此办公,总统及部长签发的文件和指令均改为贝伦签发地。这样的安排不仅保障了COP30期间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更以实际行动让亚马孙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回顾历史,巴西曾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将首都临时迁至里约热内卢,但此次迁都更具战略意义:它不只是迎接一场国际会议,而是把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政治决策紧密结合,让亚马孙议题真正“入脑入心”。
贝伦的魅力不仅在于生态,更在于文化与历史的厚重。帕拉州拥有多样的原住民族群,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卢拉将在COP30前夕于当地始建于1866年的埃米利奥·戈埃尔迪博物馆与各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这座博物馆承载的不只是历史,更是亚马孙生态与文化的象征。会议的每一次握手、每一场讨论,都在提醒世界:雨林保护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
此次临时迁都,既是政治象征,也有现实意义。将首都临时移至贝伦,让亚马孙问题在政策制定层面获得优先权,向国内外释放了明确信号:亚马孙不仅属于巴西,更属于全人类。巴西的行动表明,一个国家在全球议程中如何发挥主动权,不仅靠演讲和承诺,更靠实际举措和制度创新。临时迁都是一次创新性的政治操作,让气候议题不再停留在会议厅里,而是与城市、河流、森林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
在这个过程中,贝伦成为世界了解亚马孙的窗口,也为巴西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舞台。雨林的保护、可持续发展、地方经济和国际责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既现实又象征的舞台:贝伦不仅是COP30的举办地,更是全球环境议程的新坐标。
从政策到行动,从象征到现实,巴西临时迁都贝伦,是一次将生态议题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示范。它提醒世界,环境保护不是抽象口号,而需要制度安排、政治意志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协作。亚马孙雨林的命运,也将随着贝伦的行动,被推向国际舞台的中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