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率先挥出“金融重拳”,将俄罗斯排除在SWIFT国际支付系统之外,这一举措无异于切断了俄罗斯大量跨境资金流动的通道,紧接着欧盟也迅速跟进,不断升级制裁措施。
如今俄罗斯所承受的制裁已超过一万项,约3000亿美元海外资产被冻结,这些资产主要存放于比利时等欧洲金融机构,原本是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如今却成了“死账”,无从动用。
![]()
更令人惊讶的是,西方国家不仅冻结了俄罗斯资产,还进一步将其“变现”,2024年七国集团(G7)在意大利峰会上,公开讨论将被冻结资产所产生的利息作为贷款发放给乌克兰。
美国率先行动,完成了首批资金转移,欧盟也紧随其后,将部分利息划拨用于乌克兰军事和重建项目。
到2025年,欧盟甚至提出以这些资产为担保,为乌克兰提供高达1400亿欧元的“赔偿贷款”,虽然相关细节还在讨论中,但欧洲主要国家的态度已基本明确,冻结资产将成为西方援乌的“新武器”。
![]()
面对这场“明目张胆的抢劫”,俄罗斯在国际场合多次抗议,但国际社会鲜有实质性回应,制裁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不仅能源出口受限,俄罗斯寡头的海外资产也被大规模查封。
俄罗斯经济不得不经历剧烈调整,国内金融体系承压明显,而乌克兰则借助这些“特殊来源”的资金,维持了军事和重建的基本需求,西方“用别人的钱做人情”的做法,无疑是趁火打劫式的落井下石。
与俄罗斯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船只在波罗的海的经历,2024年11月,波罗的海两条关键海底光缆在瑞典专属经济区内发生损坏,芬兰全国通信受到严重影响。
![]()
西方调查很快将嫌疑锁定在中国散货船“伊鹏3号”上,理由仅仅是它在事发时经过相关海域。丹麦军舰随即拦截该船,西方媒体和政界纷纷指责,甚至有人将事件定性为“混合战争”的一部分。
然而面对西方的强硬指控,中国的回应却异常坚定,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表态,强调保护本国船只的合法权益,明确反对任何未经许可的登船检查。
随后中国主动邀请多国联合调查,展现了高度透明和自信,最终经过多轮调查和谈判,伊鹏3号顺利恢复航行,西方国家并未采取进一步强制措施。
![]()
这一过程与俄罗斯资产被冻结、企业被查封形成了鲜明对照。
事实上这已不是中国船只第一次在波罗的海遇到类似事件,2023年一艘中国货轮在风暴中意外损坏了芬兰与爱沙尼亚之间的天然气管道和通信缆线,事后芬兰调查认定为意外事故,中方也承认了责任,但强调绝无蓄意破坏。
即便如此,西方国家依然没有对中国采取扣船、没收资产等极端措施,2024至2025年间,波罗的海缆线事故频发,但即便在风口浪尖,西方对中国的态度依然明显克制。
![]()
这一切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国际博弈中“实力决定待遇”的铁律,对俄罗斯,西方敢于冻结资产、切断金融渠道、动用一切手段施压;而对中国,虽然口头上指责不断,实际行动却步步为营,生怕引发更大冲突。
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军事实力稳步提升,科技进步和全球产业链深度绑定,使得西方不得不慎重对待与中国的每一次摩擦,相比之下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存度高,这也为西方制裁提供了可乘之机。
![]()
中国能够在国际争端中维护自身权益,靠的正是多年来积累的综合国力,回望上世纪“银河号事件”,中国还曾因实力不足而不得不忍气吞声;而如今,面对西方的指控,中国不仅能够据理力争,还能主导联合调查,最终让本国船只安全脱身,这种变化正是“实力赢得尊重”的真实写照。
![]()
国际社会的现实是,弱国无外交,弱者无尊严,在以资本和实力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只有具备足够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自身利益。
俄罗斯此次被动挨打,中国则能从容应对,这种差距的根源就在于综合国力的悬殊,西方国家对不同对象采取完全不同的策略,彻底暴露了其“欺软怕硬”的本质。
![]()
随着全球多极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倡导对话协商、主张联合调查的做法,正逐步改变国际游戏规则。
未来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真正的话语权,俄罗斯的遭遇和中国的应对,已为世界各国敲响警钟——在国际博弈中,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力。
![]()
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维护国家利益与尊严,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