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随着全运圣火在广东奥体中心的水火交融中被点燃,十五运会也正式结束序章,进入真正的高潮。4年一度的体育盛会,乒乓球、跳水、游泳、举重等一众难度超过奥运会的巅峰对决自然是万众瞩目的存在。而在这些显而易见的精彩之外,全运会更为丰富的底色同样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全运会就像是4年一次的“大摸底”,不但考量着每一个项目的最高水平同样检索着该项目的人才储备——几乎每届全运会都恰好处于一个新奥运周期的初始阶段,从而让“从全运看奥运”有了更多的实际意义。赛场上那些初露锋芒的“小孩哥”“小孩姐”,说不定3年之后便会成为下一个全红婵式的“顶流”。
全运会就像是4年一次的“老友会”,总有一些曾经叱咤赛场的身影,以运动员、教练甚至是嘉宾的身份回归赛场,带来经验与温情的交织。年轻选手在与老将的对抗中汲取养分,老将则在这些“当红炸子鸡”的身上看到自己未竟梦想的延续。这种跨越年龄与身份的互动,让全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成为体育精神生生不息的象征。
全运会就像是4年一次的“分享会”,每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都能带动当地体育事业的大发展,激发当地群众的体育热情。这一次,粤港澳三地联办更是让这种体育精神的播撒与辐射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无论是广州跳水馆内攒动的人头,还是香港迪士尼前为自行车选手助威的儿童,抑或是澳门银河综艺馆内的乒乓球友,都在诉说着同样的热情与激动。更何况,从2017年十三运会加入群众体育项目之后,这种热情已经不再局限于赛场内,更多的普通人可以直接站到全运的舞台之上。本届全运会,共有约1.1万人参与群众项目的决赛比拼,年龄最大的已经是81岁的高龄!
随着全运热度的不断提升,一个并不算新鲜的新鲜话题再度引发热议:“全运会为什么没有奖牌榜”?有一位博主解释的最为透彻:当镜头不再追逐冠军,当掌声同样献给坚持到最后的选手,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运动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体育才真正回到了本该有的样子。或者,这正是全运会的“底色”所在。 记者 滕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