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房,以后住哪?”
上周我爸在家庭聚餐时,把这个问题拍在桌上,背景音是房产中介在朋友圈发的“XX楼盘一夜涨三十万”。
我那95后的表弟,头都没抬,回了句:“住桥洞呗,还能看日出。”
![]()
一桌子人噎得说不出话,只有我姑妈默默给他夹了块排骨。
我刷着手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冷得像冰:去年全国商品房卖了13.58万亿,但70个大中城市里,房价下跌的就有50多个。
一边是“再不买就晚了”的催促,一边是“买了就站岗”的恐惧,这届年轻人,被夹在中间,动弹不得。
![]()
我找两个典型聊了聊。
先说“上车”的。
大学同学老林,前年在燕郊“抄底”上车,三十年的房贷,月供八千。
他现在的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给银行打工”。
“以前喝奶茶看心情,现在得看优惠券;以前一年旅游两次,现在两年回趟老家都得算计油钱。”
他给我看他女儿的画,画里有个歪歪扭扭的房子,旁边写着“我的家”。
他叹了口气,又笑了:“累是真累,但每次开门,我闺女喊‘爸爸回家啦’,就觉得这钢筋水泥的壳子,值了。”
![]()
再说“躺平”的。
我表弟,月薪一万二,存款二十万,坚定的租房主义者。
他的理论是:“我用月供的钱,能租市中心两室一厅,剩下的钱买游戏机、看演唱会、去滑雪,不香吗?”
他的养老计划是“全球旅居”:“等干不动了,就去东南亚,租个小院子,雇个保姆,剩下的钱够我潇洒到死。”
![]()
听起来像理想主义者的梦,但他算得比谁都精:“我这叫风险对冲,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我把这些故事发了个朋友圈,没加任何评论。
我爸私聊我:“你表弟那想法,靠谱吗?”
我回了句:“路是人走出来的,不是房子盖出来的。”
他没再回,或许是在琢磨这句话。
买房,是买一个安稳的壳,一个能让孩子上学的户口,一个让父母安心的交代。
![]()
不买房,是买一个随时可以离开的自由,一个不被绑架的未来,一个活在当下的底气。
两种选择,都是在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买单。
古人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可现在的问题是,心要安,似乎总得先有个房。
政策也在变着法地给甜头:降首付、降利率、试点保障性租赁住房……官方的话术叫“租购并举”,翻译过来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可以开车去,也可以坐公交,甚至可以走着去,别在原地干着急就行。
老林昨晚发朋友圈,是他女儿在客厅里骑小自行车,笑得像朵花。
![]()
表弟同时发了张在滑雪场的照片,配文:“风是自由的,我也是。”
我给两个都点了赞。
同一片天空下,两种人生轨迹并行不悖,谁也没有输给谁。
所以回到我爸那个问题“以后住哪”。
答案或许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找到一个能让你安心睡觉的地方,无论是租来的,还是买来的。
![]()
真正可悲的,不是没房住,而是终其一生,都在为别人的眼光和标准,砌一座自己不想住的房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