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 100 万的支出,买房子时我们会算着十年后能涨到 200 万,买车时却默认十年后只剩 20 万。这种荒诞的财富幻觉,正在被现实狠狠撕碎。
一、被房价神话惯坏的我们
张阿姨去年在郊区买了套 120 万的房子,签合同时销售拍着胸脯说 "五年必翻倍"。同一时间,她儿子花 30 万买了辆宝马,全家都觉得 "奢侈品消耗品,贬值快正常"。
这种双标背后,是中国家庭被二十多年房地产牛市养出的思维定式:房子 = 资产 = 升值,汽车 = 消费 = 贬值。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2020 年全国商品房均价从 2112 元 /㎡飙升至 9860 元 /㎡,年化涨幅超 7%,而同期汽车价格年均降幅达 3.5%。
但这个夏天,杭州某小区业主集体拉横幅抗议房价下跌的新闻冲上热搜 —— 他们 2021 年以 5.8 万 /㎡购入的房子,如今二手房挂牌价已跌破 4 万。这场景像极了 2019 年买了特斯拉 Model 3 的车主,眼睁睁看着新车价一年降了 12 万。
二、房子和汽车的本质从未不同
在东京,一套 90 年代的二手房挂牌价可能比当年购入价还低。在德国,汽车使用十年后平均残值率 35%,房产年均涨幅长期稳定在 1.2% 左右,扣除持有成本后基本持平。
这才是商品的正常逻辑:钢筋水泥和钢铁橡胶一样,都会随着时间老化贬值。中国房产的升值神话,本质是城镇化红利、货币超发、土地财政等特殊时代因素的叠加。就像当年大哥大卖两万块不是因为技术先进,而是因为稀缺性溢价。
如今这些红利正在消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 66.2%,新生儿数量跌破千万,2023 年全国 132 个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下跌。当房子回归居住属性,它和汽车的共性突然清晰 —— 都是满足生活需求的大宗消费品,只不过一个使用周期长,一个更新迭代快。
三、我们该如何适应 "房市车化" 时代?
上海白领小林的做法值得参考:今年他卖掉了远郊的投资房,用一半钱在公司附近买了套小平米自住,另一半投入基金和职业教育。"就像买车只考虑代步需求,买房现在也只看通勤和学区。"
未来的买房指南可能会变成这样:
- 面积够住就好,别为 "增值空间" 多买单
- 优先选择核心地段的次新房,如同买保值率高的丰田而非小众豪车
- 贷款年限尽量短,避免像背负高额车贷一样被利息压垮
- 把房产视为 "会折旧的家",定期维修保养如同给车做年检
就像我们不会因为汽车贬值就不买车,房子依然是生活必需品。只是那个 "买套房躺赚三十年" 的时代,正在像胶片相机一样退出历史舞台。
当售楼处开始像 4S 店一样比拼户型设计、物业服务、社区配套,当房产中介开始像二手车商一样计算房龄折旧,或许才是房地产市场真正成熟的开始。毕竟,住得舒服比涨得离谱,更该是房子的终极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