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沉默的荣耀》大伙都看了,对吴石将军呢也有了一些了解。
不过,电视剧是从1949年讲起,没讲到吴石将军的父母,也没讲到他小时候。
大家都知道,吴石将军是个大大的英雄,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是个光耀千秋的人物,同时也是个大大的人才。
![]()
他能文能武,多才多艺,被同学、朋友、老师、同僚称为“十二能人”。
什么是“十二能人”?
吴石将军在他的遗书中自己就有解释,他说:“友朋多以十二能之人自我,盖谓娴古今中外兵学,通文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能英语、能日语、能骑、能射、能驾、能泳也。”
你看,当真是文武双全、才华横溢!
咱们老百姓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还有一句“虎父无犬子,慈母多败儿”。
一个人,不管他是谁吧,他是王侯将相也好,他是平头百姓也罢,父母对他的影响肯定都是很大的。
那么,什么样的父母能教养出吴石将军这样顶级优秀的人呢?
换句话说,吴石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父母对他又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
这篇文章我就结合可信的史料,为大伙讲清楚这两个问题,让大伙对吴石将军更多一些了解。
父亲,这好讲。
母亲,不好讲。
为什么不好讲?
因为史料对吴石母亲的记载实在是太少太少,几乎没有。
只知道她老人家姓董,是福州胪雷村人,是吴石父亲娶的第二位夫人,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吴观文,次子吴萃文,三子吴同文,四子吴渐文。
![]()
诶,怎么没有吴石?
吴萃文就是吴石,萃文是他父亲给他取的名,吴石是他自己后来改的名,他父亲还给他取了字,叫虞薰,字他后来没改,一直用。
史料对董氏的记载就这么点。
连她是哪年生的,又是哪年走的,都全没有记载。
关于董氏,唯一值得一说的是,她是吴石父亲娶的第二位夫人,而不是第二任夫人。
![]()
这“第二位”和“第二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差之毫厘异之千里。
简单说吧,董氏嫁进吴家的时候,吴家还有位大太太呢。
可能有人要问了:“这吴石的父亲是当官的还是很有钱啊?有了大太太不够,还娶二太太?”
这你就想岔了。
吴石的父亲既没当过官也没啥钱,当时吴家的日子过得还挺艰苦。
吴石将军在他的遗书开篇就有写:“我家累世寒儒,读书为善,向为乡邻戚友敬爱。”
什么是“累世寒儒”?
就是祖上几辈都是读书人,但光读书了,应了那句老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几辈人都没当过官,也没赚到什么钱,日子过得和穷苦老百姓差不多。
![]()
那这非富非贵的,日子过得还挺艰苦,吴石父亲干嘛要娶二太太?养得起吗?
说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管养不养得起,他砸锅卖铁也得娶。
这就要说到他的大太太王氏的问题了。
这王氏嫁到吴家好多年,也没生下一儿半女,不仅吴石父亲着急,吴家人着急,就连她自己也着急,怕因为自己断了吴家的香火。
那个年代,大清朝还没亡呢,断香火可是“大罪”一桩啊!
说不得就会成为千夫所指、万人指摘的对象,活得跟个过街老鼠一样。
就是放到100多年后的今天,断香火的“罪过”也小不了。
于是这王氏就几次三番催吴石父亲,说夫君啊,你赶紧再娶一个吧,娶进门来多生几个娃娃,如此我这颗一直揪着的心才能放下啊,哪天死了也才有脸去见吴家的列祖列宗啊!
吴石父亲自己也着急,大太太又几次三番催促,于是后来他就娶了二太太董氏。
这董氏进了吴家门后,和大太太王氏相处得很好,两人跟亲姐妹似的,一起相夫教子。
好,吴石的母亲董氏就讲完了。
接着我详细讲吴石的父亲。
吴石父亲叫吴国琬,字季珍,生于清咸丰二年,也就是1852年。
![]()
这一年一个据说叫叶赫那拉·杏贞的17岁满族姑娘,通过选秀女进了紫禁城,咸丰皇帝赐封她为兰贵人。
八九年后咸丰皇帝驾崩了,这兰贵人的儿子载淳就继位当了皇帝,也就是同治皇帝,后来这兰贵人就变成了“大名鼎鼎”“英明神武”“两袖清风”“流芳万世”的慈禧太后。
清光绪十一年,也就是1885年,这一年吴国琬33岁,一件天大的喜事咣当一下砸到了他头上。
什么天大的喜事?
他考中举人啦!
这可了不得,按照大清朝的制度,考中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凡有空缺的官位,举人就能顶上去。
但话又说回来,举人之上还有进士呢,每三年就会产生几十个到一两百个进士,这官位光是那帮进士分都不太够的,能落到举人手里的就少之又少了。
换句话说,举人是能当官,但真正当了官的举人没几个。
吴国琬对于这里头的道道当然是清楚的。
于是为了当官,第二年春天他就从福州千里迢迢去了京城考进士,可到京城刚和考官打了个照面,才说了几句话,考官就把他给劝退了,不准他参加考试。
这是为什么呀?
考官和吴国琬有仇?
原因我要是不讲,你八辈子也猜不到。
考官之所以劝退吴国琬,竟是因为他当时操着一口福州方言,考官连他说什么都不大听得明白,觉得他这人压根不能当官,这要是当了官怎么和皇上老爷对话啊?怎么和同僚交流啊?
吴国琬本是踌躇满志地来到京城,没成想刚和考官见面就被劈头盖脸泼了好大一盆冰水,给他来了个透心凉。
考不成了,没办法他只能垂头丧气地回老家,一路上走也一路上想。
想来想去,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如果再等三年再考,到那时候都三十六七了,而考进士何其难呐,天下英雄如同过江之鲫,最后真正过江的又有几人?
于是,因为年纪和机会实在渺茫,他便彻底断了考进士当官的理想,决定回老家后就好好过日子,安安生生、平平淡淡的过完这辈子就行了。
所幸他这人不仅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字,还精通中医之术,后来他主要就以悬壶济世、教书育人为生,出门行医经常一去几个月也不回家。
日子如他所愿,安生、平淡是真的,没啥钱、穷也是真的。
![]()
吴石将军在他的自传开篇就有交代:“余祖居福建省闽侯县之螺洲乡。清季文风极盛,族人求学者众。家世虽非显宦,亦代有功名。余既于此优良环境中长成,似可遍读群书,厕身士林,顾事实不如是。
盖吾家本寒素,父复常远游,不克躬自督课,而余童年且体弱多病,频为疟疾所苦,虽就塾读,殊勘进益。”
所谓“寒素”,就是没啥钱,日子过得和穷苦老百姓差不多。
但好在这只是吴石8岁以前的生活状态。
就在他8岁那年,他的一个老乡,叫陈宝琛的,在当地办了一所乡村公学,当地有名的才学之士都被陈宝琛请去当了老师,工资由陈宝琛发。
当时吴国琬恰好从外地行医归来,也被陈宝琛请去当了汉文主讲。
这下好了,吴国琬在家门口找了份体面的工作,端上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饭碗,不必再为生活背井离乡、四处奔波了,四个儿子他也有时间亲自教养了。
吴石在他的自传里对这段日子有记述:“余时甚幼,随父入学作旁听生,诵读以经为主,教学则重背诵默记。乃经义深奥不易熟习,年长之同学,每遇默读辄错误百出,因而遭师责者,比比皆是。余年虽最幼,犹幸所受之课,隔日即可默写无讹。记忆力之强,遂震惊侪辈。”
也就是说,吴国琬每天去乡村公学上课,都会带上小小年纪的吴石一块儿去。
当时吴石只是个旁听生,学校里教的主要就是经史典籍,教学方式呢就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不管懂不懂,反正先背下来再说。
背古文这种“噩梦”一样的事,相信大伙都经历过,什么《滕王阁序》,什么《岳阳楼记》,什么《爱莲说》,对于很多人的学生时代都是“噩梦”一样的存在,嘴里念叨了半天,结果连十句话都记不住。
吴石他们班里的学生也一样,很多年纪比他大不少的学生都背诵不了。
但小小年纪的吴石,头一天学了,第二天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班里的同学都对他惊人的记忆力感到吃惊。
一般来说,学习好的人记忆力就一定好,一个知识点看个一两遍就完全记住了,考试的时候把记住的东西写到试卷上就能拿高分。
而学习不好的人,之所以不好,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记忆力差,一个知识点学了百八十遍还是记不住,考试的时候死活也想不起来正确答案是啥,于是就只好瞎写,那能拿高分就怪了。
记忆力好是吴石的天赋,但仅凭这点天赋,吴石就能轻松背诵经史典籍?
他能轻松背诵经史典籍,还有一个原因,他在自传中也有交代:“习汉文时,每日侵晨即起,从未间断,每作文课必寄与吾父批改。”
这是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他从8岁起就养成的习惯,他写的每一篇作文都会带回家交给父亲再批改一遍,即便后来他离家到省城福州读书,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读书,他仍会把写的作文随家书寄回家交由父亲批改。
![]()
由此可知,吴国琬对吴石的学业是十分上心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吴石小时候在家就每天跟着父亲读、背诵经史典籍,对许多经史典籍都比较熟悉,触类旁通,再加上他超人的记忆力,因此他在学校能手拿把掐背诵经史典籍,也就不足为怪了。
这就是父亲对吴石学业上的影响,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发奋学习,又加之他确有天赋,故而不管在哪所学校学习,他的成绩都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始终独占鳌头。
而除了学业,父亲对他的人格品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在自传中写道:“余性忠厚,待人以诚,为人谋而忠,一生成败皆繁于此。以能尽力为人助,故能得生死患难之交。”
在遗书中他也写道:“自幼读书,颇知敦义爱人。自为学至于任事四十年来,对于助人一事,往往超越一己能力范围。对于恤贫周急,以及患难、失业之救济、冤狱之平反、慈善之提倡,经予一手力行者,不知凡几。”
也就是说,他一辈子以助人为乐,比如说有人找他借钱,他自己也没钱,这种情况下换一般人就拒绝了,但他不,他自己找人借钱也要把钱借给别人。
有句老话说“唯有非常之人,方能成就非常之事”。
显然,咱们的吴石将军不是一般人,而是个“非常人”,所以他成就了“非常事”。
![]()
他在遗书中还写道:“余素不事资产,生活亦俭朴。手边有钱,均以购书与援助戚友……所望儿辈体会余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谨守吾家清廉俭家风,则吾意足矣。”
吴石的人格品行受了父亲极大的影响,父亲曾跟他说,做人不能只讲利益,还要讲仁义。
而从他在遗书中写的“我家累世寒儒,读书为善,向为乡邻戚友敬爱”这一句,我们就不难知道,吴国琬的人格品行和吴石是一样的,否则乡邻戚友怎么会尊敬、喜欢他一家人呢?
我们还不难想象,吴国琬精通中医之术,他给乡邻戚友看病,估计就收点药材钱,碰上日子不好过的,甚至分文不取,连药他都免费赠送。
当然了,以上这一段纯是我合理的想象,没有史料记载,大家看看就行,不必当真。
中共党史出版社——《冷月无声:吴石传》,郑立著
清风福州——《【左海清风】吴石:孤岛忠魂 使命至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