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年(1823年)流产后,身体一直较弱。而后,长女的夭折又给了她不小的打击。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月,病逝在圆明园,年三十三岁。道光帝冠摘缨,穿青长袍褂13天,每天到皇后梓宫前奠酒。赐谥为孝全皇后,亲自参加皇后的下葬大典。
![]()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九月,咸丰帝加上谥号10个字,称“成皇后”,神牌升祔太庙。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同治帝加谥号安惠。光绪元年(1875年)六月,光绪帝加谥号诚敏。最后谥号全称为孝全慈敬宽仁端悫安惠诚敏符天笃圣成皇后。
六是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1837-1881年):满洲镶黄旗,广西柳州人,广西右江道钮祜禄·穆扬阿之女。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钮祜禄氏经选秀入宫,诏封贞嫔。五月,晋封贞贵妃。六月,立为皇后。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帝载淳继位,以嫡母身份被尊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不久,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
人称“东太后”“东佛爷”。期间,清朝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次年,同治帝崩,慈安、慈禧太后选择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为光绪帝,再度垂帘训政,累上徽号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崩于钟粹宫,年四十五岁,葬于普祥峪定东陵。经光绪、宣统两朝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慈安与慈禧太后两度垂帘听政,是同治朝及光绪初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她在诛杀两江总督何桂清、兵部侍郎胜保、内监安德海,赏封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爵位,册立孝哲毅皇后等重大事务上均起到了“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的决定性作用。当时,大家称“慈安太后优于德,慈禧太后优于才”。民间甚至出现了“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的说法。
![]()
题外话:慈安太后的死因之争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日,慈安太后突然崩逝于钟粹宫,年四十五岁。慈安之死,事前没有什么很明显的征兆,也没生病。史载,三月初九日早晨,她还召见了军机大臣,处理了军国大事,身体没有表现出有何异样,只是“两颊微赤”。到了晚间时,突然暴病身亡。从发病到暴崩,仅十二小时,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
慈安太后的仓促崩逝,致使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完全相左的说法。她的死因成为二百多年清宫史上的又一大疑案。由于慈安太后与慈禧太后平日里联系最为紧密,人们不自觉地将她的猝死与慈禧太后联系起来,并且演变出诸多说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正常病死说
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九日,慈安太后“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这一记载见于慈安太后的《遗诰》。但是,该《遗诰》是在慈安太后死后,按照慈禧太后的训示所做的。人们有理由怀疑它的真实性,从而怀疑慈禧太后为了争权夺利、独掌朝局有可能掩盖某种阴谋而肆意编造的死因。
![]()
《翁同龢日记》中有关于慈安太后死亡过程的记载:慈安太后发病于光绪七年三月十日(公历1881年4月8日)。这一天,“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光绪帝的老师及军机大臣翁同龢在慈安太后死后,记下了她的脉案、药方和病情进展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慈安太后发病过程。即“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
依据这一病情的进展记录,慈安太后的死因多半为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所导致。理由如下:病情特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按照现代医学判断,如此快速的病情进展多见于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神识不清”应为有意识障碍;“牙紧”“有遗尿情形”应为现代中医所称的牙关紧闭和尿失禁。辨证分析:依据以上症状,这一病症按照中医学辨证为脑中风病。而在《日记》中,翁同龢记载的御医脉案为“类风痫甚重”,实际已归属于当今中医学疾病中的中风范畴。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慈安太后所患之病应为脑血管疾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