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己的钱还要被审问?”近期,律师周筱赟的遭遇引发全网热议。据大风新闻报道,他在山东东营出差时,因ATM机限额5000元,便前往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柜台支取4万元现金,没想到一场“取钱拉锯战”就此上演。
![]()
柜员张口就抛出“硬核要求”:“取现1万以上必须说明用途,这是东营反诈中心的规定。”这话让周律师当场愣住——要知道,央行等三部门8月刚发布的新规征求意见稿,已明确取消5万元以上存取款需说明来源用途的硬性要求,核心是避免“一刀切”、保障群众正常金融活动 。可这家银行倒好,直接把门槛从5万降到1万,完全与监管导向背道而驰,分明是给自己“加戏”找活儿干。
周律师不想过多纠缠,提出备注“个人消费”,却被柜员不依不饶追问“具体买啥”。更离谱的是,柜员竟主动翻出他上个月的交易记录,逼着交代某笔转账的来源。银行既非执法机关,也无刑事立案权,凭什么随意查询储户过往交易、窥探个人隐私?面对周律师的合理质疑,柜员不仅不收敛,还放话“已经联系反诈中心出警核实”。
![]()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周律师在银行等了半小时,反诈人员没等来,银行领导却主动出面“开绿灯”,说可以正常取现了。合着所谓的“硬性规定”,全看身份和态度?领导一句话就能变通,之前的百般刁难,不过是故意折腾人罢了。
事情闹大后,记者介入求证,更荒诞的一幕出现了:银行突然改口,声称是“反诈中心要求核实2万以上取款用途”,把之前的“1万门槛”悄悄翻倍;可东营反诈中心直接“打脸”,明确回应“这是银行自己的问题,和我们无关”。一边是银行把责任推给警方,一边是警方直接撇清关系,这场“甩锅大戏”,暴露的正是银行的责任缺失——既想拿“反诈”当免责金牌,又不想承担违规操作的后果,把储户当成来回踢的皮球。
![]()
平心而论,反诈工作人人支持,但反诈必须有边界、守规矩。新规之所以取消5万以上存取款用途登记要求,就是为了在强化监管的同时,保护群众正常的经营消费权益,避免过度核查带来的不便 。可基层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搞“层层加码”,把1万以上取款都纳入“重点盘查”范围,甚至追溯过往流水,本质上是懒政怠政。
怕账户涉诈被追责,就把压力全转嫁给普通储户,用“一刀切”的盘查代替精准防控,这不是在落实反诈责任,而是在给反诈工作“帮倒忙”。银行的核心职责是保障储户资金安全和交易便利,而非越俎代庖充当“执法队”——没有任何法律赋予银行随意盘问储户、核查过往流水的权力。
老百姓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取自己的钱,能顺顺利利,不用被迫自证清白,不用被追问隐私。央行新规的初衷,正是为了还给大家这份便利。希望这次事件能给所有银行敲响警钟:反诈不能成为乱加码的借口,合规不能沦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少点“看人下菜碟”的刁难,多点“按规办事”的自觉,才是银行该有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