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15.5公里的白金滨江岸线,10余所知名高校在此扎根。当我们谈论杨浦,关键词总是"创新""活力""高校城",却少有人记得,这片土地上曾坐落着四大古镇。引翔港、殷行、五角场、八埭头——四个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地名,如今或化为小区名,或缩为街道牌,或仅存于老人口中的模糊记忆。古镇的消失,不是简单的城市更新,而是一场关于记忆、身份与城市灵魂的无声博弈。
![]()
一、引翔港:从"沪东重镇"到小区铭牌,一场战争毁掉五百年繁华
明万历年间,引翔港因两条河道交汇而兴,商船往来、商号林立,成为沪东地区的水陆枢纽。《上海县续志》记载,鼎盛时期的引翔港"日有千舟泊岸,夜有万灯照河",是浦东、宝山物资进出上海的必经之地。然而,两次淞沪战争的炮火,将这座古镇彻底撕碎。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战机对引翔港狂轰滥炸,商号倒闭、民房倾颓;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古镇残存建筑再遭洗劫,几近夷为平地。
![]()
1985年,中国房屋开发公司对引翔港镇进行整体改建,老街、河道、庙宇被彻底填埋,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居民楼。如今,地图上能找到的只有"引翔港小区",走进小区,水泥楼房排列如阵,若不是老人口中"这里曾是码头""那边是城隍庙"的零碎讲述,没人会将这片普通居民区与"沪东重镇"的辉煌联系起来。地名还在,但地理记忆已被连根拔起。
![]()
二、殷行镇:4903间民房化为灰烬,侵华日军焚毁的不仅是建筑
比引翔港更惨烈的,是殷行古镇的结局。明正德年间,官员殷清弃官从商,在此开荒建店,逐渐形成集镇。到清末,殷行镇已拥有68个自然村,商铺、学堂、庙宇一应俱全,是杨浦东北部的商业中心。1937年11月,侵华日军攻占上海后,对殷行镇实施"焦土政策",4903间民房、2所小学、5座庙宇、8座祠堂全部被焚毁,68个自然村化为一片焦土。
![]()
如今,"殷行"二字仅存于"殷行街道"和"殷行路"的路牌上。走在殷行路上,现代化的商品房与沿街商铺林立,若不是史料记载中"4903间民房被焚"的具体数字,这段被火焰吞噬的历史几乎要被遗忘。更令人唏嘘的是,许多住在殷行街道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殷行"二字的由来——那个弃官从商的殷清,那些被烧毁的庙宇和学堂,早已从城市记忆中蒸发。
![]()
三、五角场镇:从"物资中转站"到"长海路街道",改名背后的身份重构
2019年,"五角场镇"更名为"长海路街道",这一行政调整,标志着最后一个以"镇"为名的杨浦古镇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上海东北部的"物资中转站",五角场镇曾是农副产品、工业原料的集散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露天市场、供销社、粮站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随着城市扩张,五角场从"镇"升级为"商圈",环岛彩蛋、万达广场、合生汇拔地而起,老镇的痕迹被逐渐覆盖。
![]()
如今,只有五角场公园还能勾起老杨浦人的回忆:公园里的老槐树、石凳,曾是古镇居民纳凉聊天的场所;公园门口的"五角场镇"石碑,成了唯一的历史见证。但对00后、10后来说,"长海路街道"才是他们认知中的地名,"五角场镇"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行政名称的更迭,看似是城市管理的需要,实则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记忆切割。
四、八埭头:红砖厂房里的旧梦,文创园能留住多少乡愁?
与前三个古镇不同,八埭头的消失并非源于战争,而是源于城市更新。作为平凉路上的"小上海",八埭头曾以"八排房子"("埭"即"排")闻名,清末民初,这里工厂、商铺、钱庄云集,是杨浦的商业文化中心。随着平凉西块旧改的推进,老厂房被拆除,居民搬迁,八埭头逐渐从地图上淡去。
![]()
如今,部分老厂房被改造成文创园,红砖墙面、斑驳的门牌号成了"网红打卡点"。但对老居民来说,文创园里的咖啡香、艺术展,终究替代不了当年的油条铺、剃头店、老虎灶。"八埭头"三个字,正在被"滨江文创园""平凉路商圈"等新名称取代。当年轻人在红砖厂房里拍照发朋友圈时,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沪东最繁华的集镇,曾有无数人在这里讨生活、过日子。
![]()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五、消失的古镇,不灭的城市基因
四大古镇的消失,是杨浦从"工业重镇"到"创新城区"转型的缩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杨浦曾拥有杨树浦水厂、上海船厂、发电厂等工业地标,古镇的消逝与工业的兴起、城市的扩张紧密相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被动接受记忆的流失。
![]()
事实上,古镇留下的不仅是地名:引翔港的水系格局,塑造了杨浦"因港而兴"的地理基因;殷行镇的商贸传统,孕育了杨浦人的商业精神;五角场的"中转站"属性,奠定了东北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八埭头的红砖建筑,成了工业遗产活化的样本。这些基因,藏在街道的肌理里、居民的生活习惯里、杨浦的城市气质里。
六、在地名中寻找根脉:每个老地名都是一座博物馆
古镇消失了,但地名还在。引翔港小区、殷行路、长海路街道、八埭头文创园——这些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保护地名,就是保护城市的集体记忆。近年来,杨浦开始重视地名文化:在引翔港小区设立历史解说牌,在殷行路举办"老照片展",在五角场公园保留"镇碑",在八埭头文创园标注"原某工厂旧址"。这些举措虽小,却让消失的古镇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
城市发展必然伴随着新旧交替,但"新"不必以"灭旧"为代价。当我们在杨浦滨江漫步时,既能看到现代化的写字楼、网红打卡点,也能通过地名、老建筑、历史展陈,触摸到引翔港的船帆、殷行镇的市井、五角场的喧嚣、八埭头的繁华。这才是真正的城市活力——让历史与现代共生,让记忆与未来对话。
![]()
结语:记住古镇,就是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杨浦四大古镇的消失,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提醒我们:城市不仅是钢筋水泥的森林,更是记忆的容器;发展不仅是GDP的增长,更是文化的传承。当我们谈论杨浦的"创新""活力"时,不该忘记,这片土地上曾有引翔港的商船、殷行镇的集市、五角场的炊烟、八埭头的吆喝。这些消失的古镇,是杨浦的根,是上海的魂,是我们不该遗忘的集体记忆。
![]()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的孩子问起"引翔港是什么""殷行镇在哪里"时,我们可以指着地图上的地名,告诉他们:这里曾有一座古镇,有过繁华,有过伤痛,有过几代人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