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 I 渝码科技
2025年11月9日
最近,华为Mate70 Air一发布,舆论场就炸开了锅。
一边是消费者对这款“史上最薄Mate”的疯狂抢购,预售开启没多久,16GB版本直接售罄。
另一边却是部分网友的冷嘲热讽:“华为终于也开始跟风苹果了?”“连命名都抄,叫什么Air?”
仿佛在某些人眼里,只要名字里带个“Air”,就一定是苹果的专属领地,谁用谁就是“碰瓷”、“抄袭”。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妨翻一下历史,早在2016年,华为就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HUAWEI MATE AIR”的商标注册申请,类别涵盖智能手机、平板等核心产品。
而苹果首款以“Air”命名的手机——iPhone 17 Air(后称iPhone Air),直到2025年才正式亮相。
![]()
华为申请“Mate Air”商标,比iPhone Air发布早了整整9年。
所以问题来了:一个企业在9年前就注册的商标,9年后拿出来用,怎么就成了“抄袭”?
这就好比有人2016年注册了“星辰大海”这个名字,结果2025年另一家公司推出一款叫“星辰”的产品,反被指责“蹭热度”。逻辑上根本说不通。
更讽刺的是,苹果自己也从未在手机产品线上使用过“Air”命名。
Air这名字,最早属于MacBook Air(2008年),后来用在iPad Air(2013年)上,都是强调轻薄的产品线代号。
而iPhone系列,直到2025年才首次引入“Air”概念,推出iPhone Air。
![]()
换句话说,是苹果先“跨界”用了Air命名手机,而不是华为。
华为呢?一直默默持有“Mate Air”的商标权,一等就是近十年。
直到今天,技术成熟了,结构、电池、材料全面突破,能在6.6mm的超薄机身里塞进6500mAh大电池、完整四摄系统、还支持北斗卫星消息,这才正式推出Mate70 Air。
可以说,Mate 70 Air 不是为了“对标”谁而生,而是华为多年技术积累后,水到渠成的一次产品释放。
再看产品逻辑,两者更是南辕北辙:
iPhone Air:5.6mm极致轻薄,但代价是2800mAh小电池、单摄像头、仅eSIM、单扬声器,为“薄”而薄,牺牲体验。
华为Mate70 Air:6.6mm厚度,重量208g,看似不轻,但换来的是6500mAh超大电池、四摄系统、双扬、实体SIM卡槽、IP68+IP69防水、甚至还能用触控笔。
简单的说,一个做“减法”换轻薄,一个用“技术”堆体验。
![]()
如果说谁在抄谁?不如说,华为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什么叫“Air”:不是牺牲功能的轻薄,而是“不止于薄”的全能旗舰。
当别人还在用“砍电池、去卡槽、单摄”来换薄的时候,华为已经能做到“又薄又能打”。这不叫抄袭,这叫超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