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直新闻报道,2025年11月的国际科技圈不平静,一边是中美双方取消暂停部分关税反制措施,让僵持已久的经贸关系透出暖意,另一边是美国AI芯片巨头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的一连串表态,把中美AI领域的暗战推向了舆论前台。这位科技大佬先是在韩国直言希望重返中国市场,哀叹英伟达在中国高端芯片市场份额从95%暴跌至近乎零,又在论坛上公开示警,美国在AI芯片的领先优势长期恐难维系,中国凭借两大独特优势有望实现反超。
黄仁勋口中的两个关键优势,说起来直白却戳中了西方产业的痛点。中国的电力和能源成本低到被他形容为“几乎免费”,再加上政府给予的能源补贴政策,让中国AI芯片企业在研发替代产品时具备了天然的成本优势。要知道AI芯片的运算过程是典型的“电老虎”,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往往以兆瓦为单位,长期下来的能源支出足以吞噬巨额利润,中国的能源成本优势在这场持久战中简直是“压舱石”般的存在。另一个优势则是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AI技术迭代需要灵活的试错空间,过度的限制往往会捆住创新的手脚,这一点在讲究速度和突破的芯片领域尤为明显。
![]()
这些并非空穴来风的判断,背后是英伟达血淋淋的市场教训。美国政府自2022年起层层加码对华芯片出口管制,从A100、H100高端芯片到A800、H800特供版,再到2025年4月封杀性能缩水的H20芯片,一步步把英伟达逼出了占全球芯片需求60%以上的中国市场。后果立竿见影,英伟达2025年第一季度就损失55亿美元,25亿美元产品滞留仓库,第二季度预计再损80亿美元,全年潜在损失超160亿美元,这可是相当于2024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股价累计下跌12%,中国市场收入占比从21%跌至12.5%,毛利率也从预期的71.3%掉到61.0%,曾经的市场霸主如今只能用“尴尬境地”形容自己的处境。
黄仁勋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他三次访华试图挽回局面,却挡不住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化浪潮。华为已经明确放出与英伟达竞争的信号,这位科技大佬直言不讳,低估华为的竞争精神和中国的实力是“愚蠢的”,承认中国自主生产的AI芯片完全能满足自身应用需求。美国政府所谓的“国家安全担忧”,在现实面前显得格外苍白——封锁没有遏制住中国技术进步,反而倒逼出更强大的本土产业,这恐怕是华盛顿始料未及的。
![]()
更让英伟达坐立难安的是生态层面的隐忧。全球50%的AI研究者是华人,CUDA开源生态的根基离不开这些人才的支撑。如果中国这个开发者大国转向开源框架另起炉灶,英伟达的技术壁垒随时可能崩塌。黄仁勋把美国的封锁政策称作现代版“闭关锁国”,确实点中了要害:科技竞争的核心是创新与合作,而非隔绝与封锁。美国试图用行政手段阻断技术流动,最终只会让自己的企业失去市场、失去人才、失去创新动力。
有意思的是,黄仁勋一边示警中国的优势,一边忙着搞“炸鸡外交”,在首尔与三星、现代掌门人会面,计划向韩国供应26万颗Blackwell芯片,想把韩国市场的芯片使用量从6.5万颗提升到30万颗以上。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未来将增长至500亿美元,这样的体量远非韩国市场能够弥补。资本市场已经出现分歧,有分析师警告当前场景酷似2000年互联网泡沫,黄仁勋的套现举动也让外界对英伟达的未来多了几分疑虑。
这场AI芯片领域的博弈,本质上是技术霸权与自主创新的较量,也是封闭保守与开放合作的对决。黄仁勋的表态看似是对中国实力的认可,实则暗含着科技企业对政治干预市场的无奈。中国的能源成本优势和灵活监管环境,是长期发展积累的系统优势,美国的体制很难复制,这也决定了封锁政策注定难以奏效。
![]()
中美关税战的暂歇已经释放出务实合作的信号,AI领域的竞争却仍在升温。但竞争不等于对抗,更不等于封锁。黄仁勋那句“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不仅是对英伟达困境的直白哭诉,更是对所有奉行霸权思维者的警示。科技的进步从不会因封锁而停滞,市场的选择终将惩罚逆势而为者。这场芯片战争的赢家,从来不是靠封锁他人,而是靠拥抱创新、拥抱合作、拥抱开放的市场。英伟达的遭遇已经给出了答案,就看华盛顿能不能读懂这份来自科技前沿的警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