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真正感觉到“活着”了?
明明每天很忙很累,什么都干了,却又像是什么都没留下。即便有时候“上进”,看书、学习、运动,但也是一种惯性使然,过后仿佛什么都没留下。
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里说,“人这辈子多半时间都像在自动驾驶。”
哈佛商学院教授杰拉尔德·扎尔特曼认为,我们95%的认知都发生在潜意识中。如果不改变这种自动驾驶模式,我们的生命就会从记忆裂缝中一点点流逝而不自知。
长此以往,记忆下降,迟钝,决策低效,很努力但也很难有成果,碌碌无为半生。
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最简单、最快速的办法,就是大量频繁地记录自己。
麻省理工学院曾经公布过一组数据:每天花5分钟记录情绪、灵感的人,6个月后前额叶皮层增厚14%。如果能坚持持续记录五年,决策速度会比他人快3倍。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大家也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季羡林会在日记里抱怨清华大学考试太多;胡适会因为自己沉迷打牌在日记里写要“骂醒自己”;曾国藩写了将近50年日记,硬是把自己从原本个性急躁能力平平,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约束,成为了“晚清名臣”。
我也看到过很多因为大量、频繁记录,从而改变了人生走向的故事。
崔璀在创业之前做了2年多的投资,看上去,社会地位、收入都不错,30岁,投资合伙人。但那段时间她非常迷茫,甚至有点中年危机的味道。
迷茫痛苦的时候,她开始慢慢停下来思考:这份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它符合我的价值驱动吗?看着还行,可有些地方为什么怎么努力都做不好?我真的擅长吗?
那段时间她开始写“优势觉察日记”,方法很简单,核心就四个字:强、想、忘、爽。
坚持记录后,她看到:她“强想忘爽”的往往不是投资分析本身,而是从0到1构建事物、推动项目落地、与人深度连接共同成长的过程。
后来,她做了一个影响整个人生后半生的决定:离开投资行业、转向创业,慢慢找到那份真正契合她价值驱动和天赋优势的事业——个人成长终身实践者。
觉察这件事难吗?真的很难。你得不断跳出当事人的局限,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觉察自我是需要一套工具辅助自己的。
在优势星球深度服务了4w多学员后我们发现,很多人对探索自我有强烈的意愿,却总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
由于太清楚大家因为迷茫焦虑带来的心力损耗状态,我们就在多年的技术沉淀基础上,研发了「答案之书」,并配套一份优势测评。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