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贸易战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国家之间用关税当武器,互相怼来怼去,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自家产业,其实往往把全球经济搞得一团糟。过去百年里,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关税冲突,每一次都闹得挺大,但最后总得有个收场方式。
咱们今天聊聊其中四次典型的: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大战、1962年的美欧鸡肉战、1985年的美日贸易摩擦,还有1999年到2002年的美欧香蕉和钢铁争端。
先说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这场贸易战可以说是上世纪贸易冲突的开山鼻祖。起因挺直白,美国经济在1929年大萧条中栽了大跟头,股市崩盘,工业生产一下子缩水了27%,钢铁厂和汽车厂大批关门,农场主的小麦价格从每蒲式耳1.3美元跌到0.6美元,大家日子苦哈哈的。
国会里两个议员,参议员里德·斯姆特和众议员威利斯·霍利,抓住机会推这个法案,他们从1929年开始收集行业请愿书,足足上千份,主要是想用高关税挡住外国货,保护本土制造商和农民。
法案在国会辩论了15个月,改来改去,最终覆盖了2万多种进口商品,把平均关税从1920年代的38%推到59.1%,创下美国历史最高纪录。1930年6月17日,总统赫伯特·胡佛签字生效,尽管1028名经济学家联名警告,说这会引发全球报复,搞砸经济,但他没听,觉得这是重建信心的起步。
结果呢,这法案一出,国际上立马炸锅。加拿大两天内就对美国16类商品加征30%到50%的关税,像鸡蛋、木材和小麦,涉及2亿美元。英国在1932年2月通过进口关税法,对美国机械和纺织品征收20%关税。法国把汽车关税抬到45%,其他国家也跟进报复。
![]()
到1933年,全球贸易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到120亿美元,掉了66%。美国出口从52亿美元跌到16亿美元,进口也从44亿美元降到12亿美元,贸易逆差基本抹平,但国内经济更惨,失业率冲到25%,1300万人丢饭碗,银行倒闭9000家,存款蒸发70亿美元。胡佛在1932年大选中被罗斯福碾压,丢了总统位子。
罗斯福上台后,1934年通过互惠贸易协议法,授权总统降低关税,美国跟21个国家签协议,到1945年平均关税降到25%。斯姆特-霍利法被视为大萧条的推手,教训就是高关税不光伤别人,也自损八百,全球贸易像网一样,一扯就全乱。经济学家后来算过,这法子让进口品相对价格涨了5%到6%,但世界贸易整体崩盘,失业和通缩加剧。
投资者那会儿也遭罪,股市像墓地,黄金倒成了避险王,从1930年的每盎司20.67美元涨到1933年的26.33美元,涨了27%。企业像通用汽车,利润从2.5亿美元掉到800万美元,股价缩水89%。简单讲,这场战证明了贸易壁垒不是万能药,收场后美国转向自由贸易,才慢慢爬出泥潭。
接下来是1962年的鸡肉战,这场听起来有点荒诞,但实际是美欧贸易摩擦的典型小规模案例。起头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前身)为了护着自家农业,在1962年1月对美国鸡肉征收每磅13美分的关税,相当于价格的25%,直接让美国出口商损失2600万美元到2800万美元。
![]()
欧洲那边,法国和德国农场主抱怨美国廉价鸡肉淹没市场,因为美国养鸡技术先进,成本低,出口从1961年的4500万美元一下子掉到1963年的2000万美元,降幅55%。阿肯色州的禽肉厂裁员20%,美国政府气坏了,肯尼迪团队内部吵翻天,农业部长奥维尔·弗里曼甚至威胁辞职,说这是对美国农民的背叛。
美国没忍着,1962年12月4日宣布对欧洲大众汽车、法国白兰地和荷兰土豆加征25%关税,金额跟损失对等。德国大众汽车销量从22万辆滑到20万辆,沃尔夫斯堡工厂减产,法国白兰地出口缩水15%。不过,这场战的规模小,全球贸易额那年1350亿美元,只小幅波动,损失几亿美元。美国通胀率稳在1.2%,失业率从6.7%降到5.5%,欧洲通胀微升到2%,德国工业生产还涨了5%。不像大萧条那么狠,但也让双方企业吃亏。
收场来得快,经过三轮谈判,1963年7月欧洲把鸡肉关税降到每磅10美分,美国撤掉报复关税。整个过程从1962年到1963年,就一年多点,靠外交磋商解决,没闹到世界大战级别。
教训呢?小贸易战像涟漪,影响有限,但证明了关税报复链条容易断,聪明点早谈判就能止损。投资者几乎没受波及,道琼斯指数那年从731点跌到535点又回升到767点,主要因其他因素。企业像福特,收入涨8%到83亿美元。说到底,这战提醒大家,农业保护主义容易点火,但灭火靠让步。
![]()
第三场是198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这次焦点在货币和产业上,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起因是日本经济战后崛起太猛,1985年对美贸易顺差496亿美元,占美国总逆差40%。丰田汽车在美国销量从1980年的58万辆飙到1985年的100万辆,市场份额从9%到15%,索尼和松下电子产品占美国市场30%。美国底特律工会气急败坏,美国政府从1983年起对日本摩托车征收45%关税,1987年对半导体加100%关税,但核心是汇率战。
关键转折是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广场酒店,五国(美国、法国、西德、日本、英国)签广场协议,美国财长詹姆斯·贝克逼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让步,日元汇率从238:1升到1987年的128:1,升值86%。日本企业吃亏大,丰田和本田同意自愿出口限额230万辆/年,利润降10%,东芝裁员10%,1987年亏损1.5亿美元。日元升值推高资产价,日经指数从1.3万点冲到1989年的3.89万点,涨199%,东京地产每平方米20万美元。
但好景不长,1987年2月卢浮宫协议试图稳汇率,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却酿成泡沫,1990年股市崩到2万点,日本陷入“失去的三十年”,1990-1995年GDP年均增长仅0.5%。美国这边,出口涨到2500亿美元,贸易逆差缩到1700亿美元,失业率从7.2%降到5.5%,但通胀升到4.4%。广场协议没完全治好美日逆差,但对其他国家逆差有效。
收场算在1987年卢浮宫协议后,贸易摩擦缓和,日本经济却长期低迷。竹下登后来当首相,但因丑闻辞职。教训是贸易战不光关税,还牵扯货币,短期赢了长期坑。投资者那会儿赚翻,乔治·索罗斯抛售日本股转投美国科技,获利20%。英特尔受益保护,收入从19亿美元到39亿美元。简单说,这战显示汇率干预像双刃剑,收场后日本付了大代价,美国也没全赢。
![]()
最后是1999年到2002年的美欧香蕉和钢铁战,这两次小仗连着打,焦点在WTO规则上。香蕉战从1993年欧盟单一市场规则起,偏袒加勒比香蕉,限美国公司奇基塔和都乐准入,损失3亿美元。美国1999年3月对意大利羊绒衫、法国奶酪、英国饼干征收100%关税,金额3.2亿美元。欧盟农民抗议,但影响小,奇基塔利润降15%,股价从12美元到10美元。全球贸易额那年7.9万亿美元,涨4.5%。
钢铁战是2002年3月5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欧盟钢材征收30%关税,涉及20亿美元。欧盟反击,对美国哈雷摩托车、佛罗里达橙汁、肯塔基威士忌加25%关税。美国钢价涨10%,建筑成本增5%,通胀升到1.6%,失业率稳在5.8%。欧盟安赛乐米塔尔利润降5%,哈雷销量跌8%。
香蕉战收场在2001年4月,欧盟同意逐步取消配额,美国撤关税。钢铁战2003年12月4日结束,WTO裁欧盟胜诉,美国撤关税。整个过程靠WTO调解,没拖太久。教训是关税借口多,但国际规则能管住,保护一行业伤其他。投资者没大慌,纳斯达克1999年涨85.6%,2002年跌22%主要是互联网泡沫。亚马逊股价从6美元到40美元。
回顾这四次贸易战,收场方式多是谈判和撤关税,第一场靠国内政策变,第二场外交磋商,第三场国际协议,第四场WTO裁决。共同点是短期保护本土,长远伤全球链条。经济影响从大萧条的失业潮到小战的有限损失,投资者总找避险路,但企业老百姓吃亏最多。放在现在2025年,贸易摩擦又起,这些历史提醒大家,壁垒像铁幕,降下容易拉起难,早点谈比硬扛强。贸易战没赢家,合作才长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