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张洋
说到“考古”,一般人都会觉得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远,我也不例外,自我回忆人生中离这两个字最近的时刻,除了逛博物馆就是看《盗墓笔记》了。
所以才会在视频的开头,也是采访的预热寒暄里,没头没脑问了霞姐一句非常刻板印象的话,“店里有洛阳铲吗”?被霞姐科普其实手铲才是考古工作里最最常用的工具。
也是惭愧,作为一个21年就从影视院校毕业的人,人文考古书店好像是我第一个主导参与比较多的视频,从采访到拍摄到剪辑每个环节都要去想去做,对于小体量的拍摄是很正常的模式,当然也离不开伙伴们耐心且有效的帮助(照子我爱你,其他人就不赘述了哈哈)。
跨专业念研究生撞上了疫情也好,学硕不需要太多实拍的作业也好,这些从深层次来分析都是不作为的借口。本子上、备忘录里写了很多零散的想法,却很少把它化作实际的作品。
一直自嘲自己是个想得多做得少的人,我好像一直对影像创作都没有太大的信心,觉得在这个视觉信息泛滥成灾的时代里,你做的东西凭什么值得被别人看见。
但做纪录片的好处是,它天然有着记录时代的意义存在。
就如同人文考古书店一样,无论是它精于耕作的特色标签“考古”本身——将浩瀚又丰富的中华文明陈列于我们眼前,让我们从中看见古人的生活从而映照自己的生活;还是从老店到新店努力探索书店生存之道求新求变的进程——从纯书店模式到“书店+图书馆”的模式,服务于更多想了解考古知识的普通人。
视频里呈现的是23年冬去春来这一段时光里的人文考古书店,现今书店已经搬迁开业,也算是记录下一段书店的旧时光。新店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甲8号新辰里商场四层,要去买书淘书的友友们不要跑错地方哈。
说了这么多,怎么感觉变成了一篇跨专业考研不太成功的反省文,笑死。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吓自己,反复练习一定会进步。回看当时的作品,哪怕单从剪辑这一part来说,经过这两年的锻炼,也能针对当时处理不太好的地方快速修改优化。
作为这个工作室里唯一的E人,虽说和人闲扯淡一直是我的舒适区,但正式场合与人攀谈会莫名发怵,一是这种时刻总还有点紧张,二来思维跳跃话容易扯远哈哈,要随时提醒自己兜回来。但霞姐真的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和她聊几句很快就能放轻松,让采访自然流淌。间隙里我们一起喝奶茶,吃小面包,还抓着霞姐让她给我科普一些另一个项目需要的历史知识(虽然这个项目后来黄了)。
视频本身在23年就剪辑完成,各种原因拖到现在终于要发布了,我让霞姐简单说点什么,她给我发来下面这段话:
人文考古书店新开业时我用了八个字总结,通权达变,不忘初心。在这里我想对大家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抓不住的东西太多,但总会有间书店等着你。翻开一本旧书,打开一个新世界。
我们的书店系列里大部分书店集中在了成员主要生活的所在地北京,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都是团队小伙伴和志愿者们用爱发电,所以拍摄一开始盘算时间和成本,就近成了考虑的重要因素。
但随着工作项目的拓展,我们会在主要拍摄结束后多停留一两天,或者回到成员自己的家乡时,去拍一拍各地的书店。这一季里我们可能会带大家认识安徽合肥、广西桂林、河北邯郸、河南新乡、江苏海门、上海当然还有北京大本营的有趣书店们(也算一个小小预告?)。
期盼我们的视频能为你们打开一个了解自己城市的小小切口,又或者勾起你们去书店逛逛的兴趣也好,去书里打开属于你们自己的新世界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