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蒋大超
上海林克司乡村俱乐部前总经理,从业17
年,美国持证俱乐部管理人(
CCM
),Golf Digest
中国百佳球场评选评委。
有次在青岛乘出租车,我们三个坐后排的人为了避免拥挤,不约而同地把双肩包抱在胸前。车启动不久,司机却缓缓靠边停下,语气平常地说:“把包放到后面行李箱吧,抱着多不舒服。”我们客气推辞:“不用,太麻烦了。”司机一边解锁,一边笑道:“行李箱很干净的,不麻烦,多大点事儿啊?”
略带青岛口音的“多大点事儿”,令人心头泛起一阵暖意。的确,服务工作本就少有所谓大事,真正构成体验脉络的,往往是些易被忽略的细节小事。这个言谈举止之所以感人,在于那并非刻意的表现,看上去像是一种性格的自然流露,有一种深植于骨子里的体贴与周到。我猜想,他可能并未学过服务理论,或许也不曾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金贵所在,是用一种本能的善意,给人以关怀备至的感受。
这件小事,让我联想到服务行业的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性格与工作的适配。诚然,服务的品质会受公司价值观、管理体系和培训机制等因素影响,但与服务者自身性格的契合度关系应该更为深远。在高尔夫俱乐部这样讲究礼仪与体验的行业,这个问题会显得尤为重要。
当我们深入观察那些能够提供卓越服务的员工时,往往会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质——一种超越职业技能的天赋,一种与生俱来的服务直觉。比如我工作过的俱乐部更衣室服务员小吴,每天都会跑前忙后地和到来的客人打招呼、递浴巾甚至帮助整理衣物包,还会有分寸地和客人聊上几句,认识的人比我都多,故而深受不少人的喜爱,其本人也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还有运营部的小张,据说站在出发处,凭着远眺和听力就能分辨出是哪位会员的车驶入,于是便提前安排打招呼和接包服务,每每乐此不疲的。
事实上,服务行业的人员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人天生具备敏锐的共情能力与不着痕迹的周到,他们善于感知他人需求,能够预判可能出现的状况,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中获得职业满足感。这类人可能不需要经过太多培训,便能很快进入角色赢得客户好感。他们无疑是服务行业的宝贵资源,如果因各种原因被埋没或者没有被充分使用,将是公司的一种损失。
第二类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可能天生不擅长感知他人情绪,或在压力下容易产生焦虑。有人即便付出加倍努力,仍难以达到基本要求,不仅自己痛苦委屈,还会招致客户不满。这类员工与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存在根本性冲突。及时调整岗位既是对服务品质的负责,也是对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的关怀。需要在得出判断后,迅速采取措施,不使负面影响扩大。我曾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一位导游,其不仅缺乏沟通理念和技巧,还喜欢调侃游客,自认是幽默感,殊不知其将服务行业的大忌几乎犯了个遍,众人感受颇差。这显然是性格与职务严重错位的典型案例。
大多数人则处于这两者之间——他们具备服务潜质,需要的是持续、系统且能触及灵魂的专业培训。培训的目标不应止于传授专业技能,更在于对服务心智模式的重新塑造。这种塑造不是简单的技能叠加,而是通过反复的实践与反思,将服务意识内化为一种职业本能。人的巨大可塑性,决定了他们有成为优秀专业人才的可能,肯定不能被忽视。
在高尔夫俱乐部,我们常提“以人为本”的理念,但重要的是如何使之具象化。丽思卡尔顿酒店的信条“让我们的绅士和淑女服务于绅士和淑女”,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本”的两个维度。以球童服务为例,其工作不应局限于报码数、找球和果岭看线这些基础操作。高品质的服务要求他们成为球员在场上的伙伴、值得信赖的战略顾问,以及整场高尔夫体验的隐形导演。一个优秀的球童不仅要懂得阅读球场,更要懂得阅读人心;不仅要熟悉高尔夫技巧,更要知晓客人情绪管理。这种复合型的能力要求,既需要天赋的直觉,也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养成。
其实在管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关于性格与工作适配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比如著名的霍兰德RIASEC理论模型,将人格分为若干类型,并指出了不同类型适合的职业方向,成为遴选员工的工具之一,为一些公司所用。引入科学测评,有可能更精准地预测候选人未来工作表现,降低岗位匹配风险。有资料显示,经历过科学遴选的员工产生的效能可以达到普通者的两倍,真正做到事半功倍。毕竟,优秀的服务不是简单地执行标准流程,而是要让每一个服务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让每一次服务互动都成为自然而美好的相遇。而那些习惯于对性格特质选择靠偶然或机缘的做法,应该引起深思。
回望那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多大点事儿”这句话的力量,还在于背后那种主动为他人着想的主人翁心态。他并非在执行任何明文规定,只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自己分内应为乘客做的一点小事。这种将服务意识内化为行为习惯的境界,正是服务培训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
服务无大事,唯小事尔。然而,正是这些被妥善处理、浸透着人性温度的细微小事,最终可以定义一家俱乐部的品格与高度。说到底,服务之道的精髓不在于刻意为之的殷勤,而在于恰到好处的关怀;不在于冰冷的标准化流程,而在于人性化的温度;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无数个“多大点事儿”的精心堆砌。这或许就是那位青岛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最生动一课。可谓,虽萍水相逢,却不尽是他乡之客,只要灵犀一点,或可深怀数年。
![]()
本文选自《高尔夫大师》11月刊
近期精彩不容错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