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11月9日电 在9日上午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论坛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发表题为《公益力量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联结与赋能》的演讲。他表示,我们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数字文明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以公益性社会组织等为代表的公益力量,以其独特的公益性、中立性和灵活性,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联结者”与“赋能者”。
刘玉珠指出,公益组织就像一位真诚的“联结者”,致力于打破壁垒,汇聚各方力量,构建一个开放、协作的“同心圆”。公益组织就如关键性的桥梁与催化剂,联动政府、专业机构、市场、社区、公众等各方主体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事业。它超越单一的利益诉求,以公益使命为内核,能够有效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建立协作平台、创新合作机制、推动科技赋能等方式,发挥各方优势,满足多元需求,形成资源合力,共同注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之中。数字技术是代码与算法,而文化遗产则充满了历史的温度与人文的故事。公益组织恰恰是二者之间的“翻译官”与“催化剂”。通过开展各类公益项目、公益展览等,引导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去更多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长期以来似乎只是专家学者的事。而公益组织通过数字平台,架起与公众联结的桥梁。公益组织以其非官方身份,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民间渠道”。
刘玉珠还表示,“赋能”能充分激发参与者的热情,为文化遗产注入可持续的、内生性的生命力。数字化是实现“预防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的有效手段,即使有朝一日实物不存,我们依然能在数字世界中将其复原、传承后世。公益力量在文化遗产领域中,远不止于传统的守护与传承,它更是一种驱动创新与探索的活水源泉。在数字化浪潮中,“数字鸿沟”可能引发新的不平等。那些地处偏远的遗址、小众的民间技艺,很可能因为缺乏资源和关注而被数字时代遗忘。公益力量的使命,就是“一个也不能少”。
刘玉珠表示,实践表明,公益力量的核心价值远不止于资金支持,它与政府、市场协同发力,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的“共建者”。通过激发社会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推动形成“保护-传承-创新”的良性循环,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